以逸待劳,出自“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意思是说,提升军队战斗力的最好方法,是用就近做好准备的军队去对付远道而来的敌人,用休整好的军队去对付疲劳的敌人,用吃饱饭的军队去对付饥饿中的敌人。
由此可见,想要战胜敌人,或是解决困难的问题,并非只有一味地进攻这一种方法。有时候,以逸待劳,择时而动,更能让我们掌握主动权。
历史上有很多成功运用“以逸待劳,择时而动”策略的案例。战国时,秦国向地处南方的楚国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秦将李信年轻气盛,领兵二十万伐楚,却中了楚国将领设下的伏兵之计,大败而归。
秦国改派名将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向楚国。此时,楚国军队在将领项燕的统率下,已经做好了迎战的准备。王翦见楚军士气旺盛,不愿正面强攻,以免造成无谓的牺牲。于是,他命将士们加固壁垒,安心防守。即便楚军日日前来挑衅,秦军始终避而不战。就这样,双方对峙了整整一年。
在这一年中,王翦让将士们好好休息,以恢复体能,同时改善了军队伙食,提升了士兵们的身体素质。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后,士兵们个个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对胜利充满了渴望。与此同时,楚军被拖得无可奈何,士气越来越低落。楚军认为秦军只会自保,没有攻楚的能力,便决定暂时撤退。没想到王翦一直在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他立刻下令全军追击正在撤退的楚军,打得楚军落荒而逃,楚将项燕战死。接着,王翦又率领秦军乘胜追击,一举攻下了楚国的国都,活捉了楚王。
在敌军士气正旺时,王翦选择了以逸待劳的策略,通过长时间的坚守不战,不仅迷惑了楚军,让其逐渐放松警惕,还为自己的军队争取到了休整和准备的时间;而当楚军出现了撤退的表现时,王翦抓住时机,以排山倒海之势展开进攻,大败楚军,他的行动既迅速又准确,充分展示了择时而动的智慧。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以逸待劳,择时而动是一种高超的布局艺术。在外部条件不具备时,我们要耐得住寂寞,不盲目行动,不乱作为;我们还要懂得养精蓄锐的道理,不断壮大自己,积蓄力量,等待机会出现时再行动,这样取胜的把握更大。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想要实施以逸待劳,择时而动的策略,就需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要对自己面临的情境有清晰的认识,才能确定以逸待劳的策略是否适用。而且,在应用此策略前,我们还要评估自己有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撑长时间的等待,这里的“资源”包括金钱、物力、人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等。
其次,我们不能把以逸待劳错误地理解为消极等待。在“待”的同时,我们要像王翦一样,始终积极地观察形势变化,灵活地调整自己的策略和行动。在竞争激烈或风险较高时,我们要采取稳健或低调的战略,避免与竞争对手发生不必要的冲突,给自己造成损失;而在对手犯错或失去优势时,我们就要采取积极或高调的战略,抓住机会,扩大自己的优势。
此外,在运用以逸待劳,择时而动的策略时,我们还要随时评估可能出现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并要提前制定好应对措施,避免在形势发生变化后,自己却没能及时做出调整,从而造成不小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