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势来要放,势去要收

《孟子·公孙丑上》写道:“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有过人的智慧,如果不能顺势而为,也无法充分发挥智慧;同样地,即使拥有再好的农具(引申为良好的物质条件),如果时机未到,也不能轻易采取行动。

将这句话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就是要懂得顺势而为。这就好比一个人站在山顶,向下推动一块圆石,它就会顺着山坡自然地滚落下来,既省心又省力。

唐代使节王玄策曾运用顺势而为的策略,实现了一次伟大的壮举。

647年,王玄策带领使团抵达中天竺国,不料该国突发政变,王玄策等人被叛军俘虏。

王玄策想办法逃了出来,但他心中所想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要挽回大唐的尊严。但他深知自己势单力孤,必须借助外部力量顺势而为,才有可能赢得转机。于是他让自己冷静下来,充分研判了当时的形势,决定先向吐蕃求援,并成功说服吐蕃派出一千余名士兵相助。

接下来,王玄策又巧借吐蕃之势,向泥婆罗(今尼泊尔)借兵。泥婆罗不敢怠慢,决定调动七千骑兵相助。章求拔国(毗邻泥婆罗的小国)闻讯后,也不敢坐视不理,派出一支队伍前来帮忙。于是,王玄策有了一支强大的联军,他趁着士气正旺时,领军进攻中天竺国。

在战斗中,王玄策充分分析战场形势,采取了分兵合击、诱敌深入等战术,大败中天竺军队,斩杀三千余人。最终,王玄策率领联军攻陷了中天竺国的都城,俘虏了叛军首领阿罗那顺。

攻克中天竺国后,王玄策顺势追击阿罗那顺的残余势力,缴获了大量战利品,也让唐朝声威大振。随后,他带着俘虏和战利品返回长安,向唐太宗李世民汇报战果。唐太宗对他的英勇和智慧给予了高度评价,后世更是对他大为称赞,说他是“一人灭一国”的真英雄。

在形势不利于自己的时候,王玄策没有盲目行动,而是深入洞察局势的变化,采取顺势而为的策略。他巧妙地利用了外部力量,灵活地调整战略战术,顺应了形势的发展,最终击败了看似强大的敌军。

这个事例不仅是对王玄策个人能力的充分肯定,也是对顺势而为这一策略的精彩诠释。

如果我们深入剖析“顺势而为”,会发现这种策略包含两个层面,即“势来要放”和“势去要收”。也就是说,当形势对我们有利时,我们要抓住机会,积极利用;反之,当形势十分不利时,我们要及时收敛,以避免无谓的损耗和冒险。同时,我们可以参考王玄策的做法,及时调整策略,在眼前的困局中寻找可能的突破口。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公司遇到新的销售机会时,我们需要采取“放”的战术,即主动开拓市场,积极与客户沟通,满足他们的需求;反之,当客户需求发生变化或市场竞争加剧时,我们就要采取“收”的战术,即及时调整销售策略,重新定位客户群体,以保持竞争力。

而在个人职业发展中,如果遇到了晋升的机遇,或是有学习成长的好机会,我们就要主动抓住机会提升和充实自我,这与“势来要放”的思路是吻合的。但要是职业发展遇到了瓶颈,或是求职环境发生变化,导致机会减少,我们就要按照“势去要收”的思路行事——或是调整职业规划,寻找新的发展方向,或是通过学习来增强自身竞争力,这样才能为下一次“势来”做好准备。

“势来要放,势去要收”让我们可以更加自如地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在面对不确定的形势变化时,我们不会盲目乐观或过分悲观,而是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性,审慎地评估和处理,争取在“放”与“收”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从而获得更好的结果。 dmoAkBPEzH2YI6eP79eOEFQgmJgJRmqTzqh1+1t3tBEOvUJ8qfcPSMF8Q8CZ35h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