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排除干扰,识势为先

识势,顾名思义,就是识别局面,看清形势。北宋史学家薛居正在他的著作《势胜学》中,开门见山地写道:“不知势,无以为人也。”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不明白事物发展的趋势,就会缺少为人处世的根基。

这句话其实并不夸张,万事万物都处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而发展变化又有总的趋向,这就是“势”。“势”对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只有正确认识和利用“势”,我们才能达成最终的目的。

古圣先贤中,善于识势者不在少数,三国时期著名谋士郭嘉就是其中之一。

郭嘉自少年时就很有见识。当时天下纷乱,他很少抛头露面,而是在家中潜心钻研学问,所以知道他的人并不多,但见识过他的人,无不感叹他的才华。郭嘉曾投靠在袁绍门下,深受袁绍器重。但郭嘉发现袁绍不具备“成大事”的能力,于是毅然离开。

这时曹操手下的谋士荀彧向曹操推荐了郭嘉。两人见面恳谈后,曹操对郭嘉十分认可,出门后就对人说:“能帮助我成大业的人,非郭嘉莫属。”

当时,曹操最大的敌人就是称霸一方的袁绍。曹操有意征讨袁绍,又担心会遭遇失败,便向郭嘉征询意见,郭嘉分析了双方的成败因素,断定曹操一定能战胜袁绍,让曹操坚定了讨袁的信心。

在曹操进攻吕布时,由于吕布固守城池,曹军在长时间攻城后疲惫不堪,曹操便有了撤军之心。郭嘉便以有勇无谋的项羽为例,告诉曹操,吕布的能力远不如项羽,所以应当乘胜猛攻,切不可半途而废。曹操听从了郭嘉的建议,一鼓作气,拿下了吕布这块难啃的“硬骨头”。

后来,刘备假装去征讨袁术,趁机从曹操身边溜走,还举兵反曹。曹操想要剿灭刘备,但又担心袁绍会趁着这个机会偷袭许都。郭嘉又及时分析了当前形势,指出袁绍性情迟缓且多疑,即便有进攻的打算,也不会很快行动。而刘备立足未稳,曹操正应该迅速出击,打败他后,就可以回头对付袁绍。曹操按照郭嘉的计策行事,打得刘备落荒而逃,还俘虏了大将关羽,而袁绍正如郭嘉所料,一直没有出兵。

这之后,曹操和袁绍展开了官渡之战,双方僵持不下。东吴的孙策想借此机会渡江偷袭许昌,切断曹操的后路。消息传来,曹军人心惶惶,郭嘉却又一次做出了准确的判断,认为孙策性格过于轻率,又缺乏防备,看似来势汹汹,其实不足为患。没过多久,孙策就被仇敌派出的刺客所杀,曹军的危机也解除了,众人都称赞郭嘉“神机妙算”。

官渡之战,袁绍败北,曹操大获全胜。袁绍死后,众人想乘胜追击袁绍之子袁谭和袁尚,郭嘉又适时阻止。他认为袁绍这两个儿子为了争位必然反目成仇,所以曹操想要攻打他们,不必急于一时。曹操听从郭嘉的建议,带兵转攻刘表,随后就传来二袁相争的消息,足见郭嘉善于识势,已经达到了料事如神的地步。

看到这一个又一个让人惊叹的案例后,我们不禁要问,郭嘉究竟是如何“识势”的呢?

首先,郭嘉能够排除各种信息造成的干扰。比如在孙策来袭时,曹操阵营中有各种各样的说法,甚至还有很多不靠谱的“小道消息”,但郭嘉却没有受此影响。他深入洞察人性,了解孙策的性格和行事风格,在此基础上做出了精准的判断,为曹操排除了来自孙策的潜在威胁。

其次,郭嘉能够排除负面情绪造成的干扰。比如在征讨吕布的过程中,曹军一度士气低落,军营中弥漫着恐慌、焦虑等消极情绪,甚至曹操自己都产生了疑虑,郭嘉却始终保持着镇定和冷静。这样,才能理智地分析形势,意识到吕布已经濒临绝境,此时正是进攻的最佳时机,可以说这场战争的胜利与郭嘉的冷静、睿智有很大的关系。

此外,郭嘉也很善于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扰。在复杂的局势中,他总是能够抓住核心问题,专注其上,比如在攻打刘备时,郭嘉一眼锁定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建议曹操将精力集中于攻打刘备,不要过于担忧袁绍会不会进攻。这种清晰的思路帮助曹操明确了战略目标,也树立了必胜的信心。

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我们应当学习郭嘉的做法,努力排除各种信息、情绪、次要因素等的干扰,从而保持清晰的思路和判断力。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尝试“识势”,这听上去并不容易,但我们要知道,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总是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表露出迹象来。从这些迹象入手,进行全面深刻的综合分析,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便能做到“识势”。学会“识势”,我们就不会被一些肤浅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也就能够真正抓住问题的关键,这样我们才能制订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战略和计划,为未来的行动提供有力的指导。 dmoAkBPEzH2YI6eP79eOEFQgmJgJRmqTzqh1+1t3tBEOvUJ8qfcPSMF8Q8CZ35h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