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孙子兵法·势篇》讲道:“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这告诉我们,善于作战的人追求形成有利的“势”,而不是苛责士兵,因此能够选择人才去适应和利用已形成的“势”。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是一条充满智慧的策略。它告诉我们,在面对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时,应当积极地去适应形势,而不是随意责怪他人。

曹操深谙“求之于势,不责于人”的道理。在合肥之战中,他熟练应用这条策略,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智慧。

215年,曹操征讨张鲁,临走时令张辽、李典、乐进率七千余人留守合肥。当时很多人都觉得奇怪:这三位将军一向有隔阂,如果把他们安排在一起,会不会矛盾重重?曹操却认为,这三人的能力和性格其实是可以互补的,若是能让他们团结起来,必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曹操将一封密函交给护军薛悌,叮嘱他说:“若有敌人来犯,就将此信交给三位将军。”

不久,孙权率大军进逼合肥。在这个关键时刻,护军拿出了那封密函,只见上面写道:“如果孙权来袭,张、李二位将军可以出战,乐将军必须守城,不得违抗。”

张辽坚决执行曹操的指令,做好了出击的准备。李典见识了张辽的无畏情怀和豪迈气魄,为之感动,表示愿意放弃之前的私人恩怨,听从张辽的指挥。乐进也愿意接受曹操的安排,安心守护大本营。可见曹操在分工时充分考虑到了三人的心态和能力,在大敌当前时,三人从“素皆不睦”,变成了团结一致、齐心对敌。

随后,张辽、李典趁着东吴军队长途跋涉、筋疲力尽的机会,派遣先锋队突袭孙权所在的军营,使吴军陷入混乱。张辽等人在奇袭成功后,没有贪功冒进,而是迅速撤回城中,巩固防御。孙权围城十余日,眼见无法攻克,只好无奈地退兵了。

在合肥之战中,曹操没有对将领们的作战行动进行过多的干涉,也没有苛责他们缺乏团结协作的精神。作为经验丰富的军事家,曹操深知战场的“势”瞬息万变,所以他只留下一封密函和只言片语,给了几位将领一些原则上的指导,至于具体执行方案则由他们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这种“求之于势,不责于人”的策略不但能够很好地顺应战场形势,还能发挥将领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打出一场漂亮的攻防战。

我们也可以将这种策略应用于现实生活中。首先,我们要理解“求之于势”中的“势”,它指的是外部环境的力量和社会发展的趋势,这些因素会对我们的行动和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我们要善于把握这些外部趋势,将其作为自己行动的依据和支撑。

比如,对于刚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在面对激烈的竞争和不确定的就业市场时,他们可能会感到迷茫和无助。这时候如果能够“求之于势”,即深入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和行业趋势,积极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主动适应市场需求,那就有可能脱颖而出,获得不错的机会。

其次,我们要深入理解“不责于人”:一方面,我们在遇到问题时,不要过度依赖他人,而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如果遇到了困难和挫折,我们也不要把责任归咎于他人。这是因为责怪他人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自己陷入消极的情绪中,更有可能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

此时,我们应当将目光投向自己,即多从自身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这样不但有助于培养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还能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激发我们不断改进,从而促进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提升。 q5lz3psw6wCIZjisnrgve006kqKLC++Bst5iP9jAQMHLkTG01E/lTCZCuoR/gHm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