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每时每刻都被海量的数据和信息所包围,快速消费、即时反应似乎成为常态。在这样的背景下,“慢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加理性地评估各种可能性,减少决策中的偏见和错误。
那什么是“慢思考”呢?“慢思考”这一概念源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在其著作《思考,快与慢》中提出的双系统理论。在该理论框架下,人类的思维活动被分为两大系统:系统1和系统2。“慢思考”对应的是系统2。
卡尼曼的这一理论建立在大量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研究之上,这些研究表明人类的判断和决策并非总是理性和最优的,而是常常受到心理捷径(启发法)和偏见的影响。当系统1在某些情境下可能引发错误判断或偏见时,系统2便会发挥关键作用,即通过“慢思考”来减少非理性行为。
这里的“慢”,并不意味着迟钝或低效。相反,它是一种深入、细致、全面的思考方式。通过“慢思考”,可以直达事物的底层逻辑,在复杂环境中精准把握关键信息。因此,它也是一种提升个人认知能力的重要方法。关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先人的智慧中汲取灵感。
在春秋时期,孔子有一位得意门生叫颜回,他以深厚的学识和品德著称。在求知的道路上,颜回不急不躁,习惯在沉静与宁和中思考。
有一次,孔子与弟子们讨论“仁”的问题。其他弟子都争相发言,阐述自己对“仁”的理解,唯独颜回一直沉默不语。于是,孔子问颜回:“你为什么不说话呢?”
颜回恭敬地回答:“夫子,弟子正在思考。”
孔子好奇地问:“那你是否有了些许心得?”
颜回说:“夫子,弟子认为,‘仁’乃是一种内在的品德,它不仅体现在言语上,更体现在行动上。要做到真正的‘仁’,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谦逊、诚信、友善等品质,而非仅仅空谈。”
孔子听后,对颜回的见解大加赞赏,并告诉其他弟子:“颜回的思考深入透彻,不盲目从众,能够深入问题的本质。你们应该向他学习。”
颜回的深思熟虑使他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仁”的内涵。他不仅将“仁”视为一种言语上的表达,更将其视为一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的内在品德。虽然直接的历史记录可能没有明确标注“慢思考”的标签,但许多古代哲人和学者的生活方式与决策过程都体现了这一思维方式。
在追求快速答案和即时成果的今天,“慢思考”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方法论。它鼓励我们深入探究、谨慎求证,避免因盲目追求速度而导致的浅尝辄止。关于“慢思考”的方法有很多,整体来说,需要把握好三个原则。
● 定期“数字排毒”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持续的信息接收会加重认知负荷,导致疲劳和效率降低。定期远离数字设备可以减轻这种负荷,提高思考的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设定时段,彻底断开与电子设备和网络的连接,为大脑和心灵创造一个宁静的“避风港”。这一做法不仅可减轻因持续信息过载导致的压力和焦虑,还能够促进深度思考,提升创造力。
● 培养专注力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类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这一观点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1956年,乔治·米勒在论文《神奇的数字7±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中指出,人类短期记忆能处理的信息块为5至9个,超出此范围,记忆效率会显著下降,除非将信息组合成更大的单元。因此,高效利用注意力资源的关键在于聚焦核心事项并减少干扰,如设定专注时段、进行短暂休息、进行正念冥想、清晰设定目标并找到内在动力等。
● 避免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即人们在进行判断或决策时,过分倾向于将最初接收到的信息(或“锚点”)作为参照。即使后来获得的信息可能与之矛盾,这个初始锚点仍然会对最终判断产生重要的影响。
避免锚定效应的关键在于理性思考,比如深入分析数据背后的逻辑、来源及其可能存在的偏差;进行不同的假设和反事实推理;定期回顾决策效果,根据新出现的信息和反馈调整策略;等等。
学会“慢思考”,是在信息超载时代保持清醒认知、做出精准决策的关键。通过这些策略,我们不仅能在信息的海洋中找到方向,更能提升看问题的精度与深度。所以,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要学会放慢脚步,甚至按下暂停键,沉心静气,拒绝被瞬息万变的表层信息所裹挟。如此,才能在智识的旅途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