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律是一种良好的精神品质,很多时候,它也会成为精神枷锁的源头。尤其是当我们习惯用自律来压抑本能,用克己来麻痹欲望时,结果经常把自己困在“自虐式”的循环之中。
“自虐式”自律的根源在于将自律视为一种外在的强制性行为,而非内在的自然选择。这种误区源于我们对自律的错误理解,即将自律等同于自我压抑,而忽视了真正的内心需求。
不论做哪一行,要取得一时的成绩,固然可以靠天分,但是真正持久的进步,必须要靠持续的自律,而非自虐。
村上春树,日本当代作家,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而闻名。他的作品如《且听风吟》《挪威的森林》等,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的读者群。村上春树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数十年如一日的自律与坚持。
自他开始写作以来,几乎每天都坚持早上4点左右起床,写作4到5个小时,然后再开始一天的其他活动。这种高度的自律,让他能够持续产出高质量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不仅在日本国内畅销不衰,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不论干哪一行,真正的持久进步并非依赖于一时的天分或运气,而是需要长期的自律与坚持。当然,自律不等于自虐,真正的自律是收放自如的,而不是一味对自己“狠”。比如,有人为了锻炼身体,不顾自身的体质,透支了自己的身体,不管身体能否承受,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结果弄伤了自己。再如,还有一些人,他们看到镜中日益发福的身躯,下定决心减肥。学做减肥餐,做了两次就嫌太清淡,放弃了;高喊每天跑十公里,第一次累得气喘吁吁,第二天再也不去了……这不是自律,而是间歇性自虐。
这种所谓的“自律”,会让自己陷入一种间歇性努力和持续性放纵的状态中。自律真有这么难吗?其实不然,要高效地自律,只需掌握三个简单的方法。
● 逐渐增加事情的难度
以起床为例,如果习惯在七八点起床,现在要开始自律了,可以尝试让自己早睡早起,将起床时间调整到五六点。初期,由于身心尚未适应新的作息,会感到抗拒。在生物钟调整前,这种改变可能让人觉得是在苛待自己。然而,随着生物钟逐渐同步,早起会变成一种自然的习惯,不再给身体带来负担,反而促进了健康。体验到早起的种种益处,如精神饱满、内心充实,这时继续坚持的动力源自内在满足,而非外在强迫,真正体现了自律的价值。
● 来点精神层面的“刺激”
在保持自律的过程中,利用精神激励作为内在动力非常重要。设想未能达成目标的后果,比如错失心仪的机会或健康亮起红灯,可以激发更强的行动力。有一个年轻人,体重严重超标,医生建议他改善生活方式,但他并没有立即行动,直到身体负荷不了,进了医院。这次经历让他铭记于心。从此,他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每当懒惰的念头浮现,脑海中便会浮现出那段痛苦的记忆,提醒他必须坚持,以免重蹈覆辙。
通过这种方式,让精神层面的刺激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帮助我们在自律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 降低享乐可得性
多数人认为,自律依赖于意志力对抗诱惑。其实,如果一味地依赖意志力,这种自律是不可持续的。毕竟,意志力容易耗尽且需要恢复,过分依赖它来维持自律,反而可能导致最终的放松。
如何在无须持续消耗意志力的情况下实现自律?关键在于减少即时享乐的便利性,同时增强对重要事项的专注力。具体做法是投身于那些意义重大且能带来内在满足感的活动中,这种由衷的喜悦将成为推动自律的原动力。
真正的自律并非对自身的严苛惩罚,而是一种通向更高自由境界的路径。它意味着理解并接受自己的需求与限制,通过合理规划与自我激励,逐步塑造有益于身心健康及个人成长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