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总是习惯于对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不经过深思熟虑,便轻易断言,这样难免失之偏颇。在没有经过调查实证的情况下,便迅速武断地得出负面结论,往往有失公允。其实,即使我们亲眼看见的,都不一定是真相,更何况是道听途说的呢。
妄下结论的根源在于人类大脑的认知偏差。我们的大脑为了快速处理信息,会采取一些捷径,但这也会导致我们对信息进行扭曲和误解。常见的认知偏差有确认偏差、刻板印象、锚定效应、晕轮效应等。这些认知偏差就像大脑中的“过滤器”,阻碍我们对信息进行客观和理性的分析。其中,确认偏差尤为显著。
简单来说,确认偏差是指人们倾向于寻找、解释和记住能够证实自己先前所持观点或假设的信息,而忽视、曲解或遗忘那些与自己原有观点相矛盾的信息。例如,如果一个人先入为主地认为某个品牌的产品质量不好,那么当他看到关于该品牌产品的负面评价时,会格外关注并强化自己的这种看法;而当碰到该品牌产品的正面评价时,可能会选择忽视或者认为这些正面评价是不真实的或有特殊原因的。
也就是说,拥有这种认知偏差的人在接收信息时,倾向于寻找和保留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而忽视或快速排除与之相悖的信息。这种倾向容易使人在缺乏充分信息的情况下做出仓促的判断,从而妄下结论。
据说,肯德基在决定进入中国市场之前,曾先后派过两位董事到北京考察市场。第一位考察者下了飞机,来到北京街头,看到川流不息的人群,就回去报告说中国市场大有潜力,但被总公司以不称职为由降职调动了工作。
接着公司又派出了第二位考察者。这位先生用了几天的时间,在北京的几条不同街道上,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进行询问,了解他们对炸鸡味道、价格以及炸鸡店设计等方面的意见。
不仅如此,他通过电脑汇总,生成了报告,从而得出肯德基在北京市场具有巨大潜力的结论。果然,肯德基在北京开张不到两年就收回了成本。
不论做什么事,在没有全面了解事情的真相时,不要妄下结论。一个人、一件事都有其多面性,仅从只言片语或一瞥就形成定论,这个定论多半是不严谨的。
为了避免妄下结论,从而陷入庸人自扰的境地,在面对一些人和事的时候,要学会理性、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
● 摒弃先入为主
在接触新的人、事、物时,尽量避免受到过去经验、刻板印象或他人观点的影响,以空白的心态去了解和认识。例如,在认识一个新朋友时,不要因为对方的外貌、职业或出身就对其性格和品质做出预设的判断。
对于同一现象或问题,要主动收集和了解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拓宽自己的思维边界。比如在讨论一个社会热点事件时,不仅要关注主流媒体的报道和评论,也要倾听不同群体、不同立场的声音。
● 深入调查研究
在遇到问题或情况时,不要局限于单一的信息来源,而是应从多个渠道、多个角度收集信息。例如,在购买一款电子产品时,除了查看产品官网的介绍,还可以参考消费者的评价、专业测评机构的报告等。同时,要核实信息的准确性。对于收集到的信息,应进行筛选和核实,确保其真实可靠。可以通过交叉验证、参考权威来源等方式辨别信息的真伪。
● 适当延迟判断
在获取一定信息后,不要急于立刻下结论,应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分析。例如,在工作中接到一个任务时,不要马上给出解决方案,而应先对任务的背景、目标、资源等进行全面的思考。即便已经有了自己的方案,也要与他人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看法,从而获得新的启发和思考角度。
妄下结论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它会轻易割伤我们脆弱的心灵。只有停止妄下结论,保持理性思考,才能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庸人自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