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古至今,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无一不是提问和质疑的高手。牛顿对苹果落地的疑问,开启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之旅;爱因斯坦对传统物理学的质疑,推动了相对论的诞生。他们的成就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对周围世界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勇于提出问题、挑战既有观念的结果。
通过不断地提问“为什么”,我们能够深入事物的本质,挖掘出隐藏在表面之下的真相。比如,当我们面对一个新的理论或观点时,如果只是盲目接受,而不去思考其合理性和局限性,那么我们很可能会陷入认知的陷阱。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质疑:这个理论的依据是什么?有哪些证据支持?是否存在反例?我们就能更加全面、客观地理解和评估它,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者找到事情的真相。
吴国的句章县发生了一起案件,有个妻子谋杀了自己的丈夫,为了掩盖罪行,她放火烧毁了房屋,并对外宣称丈夫是被火烧死的。然而,由于夫妻二人关系一直紧张,丈夫的亲属对她的说辞十分怀疑,认为是她杀夫后烧尸灭迹,于是到当地衙门告发。
句章县令张举受理案件后,并没有轻信妻子的一面之词。他深知不能仅依据表面现象就判定案件,于是质疑道:“如何能确定死者是生前被火烧死,还是死后被焚尸呢?”
为了找到答案,张举进行了一个实验。他命人找来两头猪,一头事先杀死,另一头保持活着的状态,然后将它们一同放入柴堆中焚烧。火熄灭后,众人对两头猪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先杀死的猪嘴里没有烟灰,而活活烧死的猪嘴里有烟灰。
随后,张举对尸体进行检验,发现其嘴里确实没有烟灰,这就表明死者是死了以后才遭到火烧的。面对铁证,妻子无法再狡辩,最终承认了自己谋杀丈夫的罪行。
在这起案件中,县令张举没有因循守旧,而是主动提出问题、验证问题,这种批判性思维的运用,让他拨开重重迷雾,成功侦破案件,还死者一个公道。
在我们面对各种复杂问题和繁杂信息时,也应具备批判性思维,不盲目接受既有观点,通过提问、质疑与实践去探寻事物的本质,如此才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 敢于突破固有思维框架
在前行的路上,每个人都携带着一套独特的思维框架,这既是导航灯塔,也是隐形的边界。这个思维框架,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固定观念、习惯和认知模式,它指导着我们的决策,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反应。然而,当这些框架变得过于僵化时,它们就不再是助力,而像是一个牢笼,将我们的思想禁锢其中——我们在熟悉的轨道上行走,遵循着既定的规则,不敢越雷池一步。
要打破固有的认知框架,必须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这样才能找到更深层次的答案。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说”便是对“地心说”的质疑,最终推动了天文学的巨大进步。正如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所说:“怀疑一切,才能得到真理。”
● 挖掘问题背后的问题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有些问题总是反复出现,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彻底解决。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源,只在表面上修修补补,就像给生病的大树只修剪枝叶,却不去治疗深埋在土壤里的病根,问题永远都不会解决。在面对生活、工作或社会中的问题时,一定要超越表面现象,去探索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发生。
● 不要盲目跟随直觉
我们的身体比大脑更擅长做出反应。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例如,听到动情的音乐,你可能会感动;品尝到某种美食,你会胃口大开;看到不喜欢的人,你会下意识地回避……你做出的这些“动作”,似乎不需要经过大脑决策,而像是一种“本能”的反应。这种“本能”可能受到偏见、情绪或不完整信息的影响。
特别是在做决策时,我们不能盲目相信直觉,而需要进行深入的逻辑思考和事实核查。例如,在面对一个投资机会时,不仅要问自己对这个机会的直觉感受是什么,还要研究市场趋势、公司财务状况以及潜在的风险因素。
在现实中,当我们学会用提问和质疑来思考时,就如同给自己戴上了一副能看穿迷雾的眼镜。找工作时,多问、多质疑,就能避开那些不靠谱的“坑”;购物消费时,通过提问和质疑,能让每一分钱都花得值;学习新知识时,运用这个技能,能让我们学得又快又好,真正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本事。毫不夸张地说,学会提问与质疑,会让你的头脑更强大,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