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大家上学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知道老师讲的内容非常重要,可一不小心就分神了,等回过神来才发现半节课都过去了。父母也常常抱怨我们虽然人坐在书桌前,心却不知道飞去了哪里,指责我们学习不专注,边玩边写,胡思乱想,还天天喊累,“这明明就是在偷懒,根本没用脑子,有什么好累的?”
这里的分神、胡思乱想等就是人们常说的“分心”。“分心”,其实是一种与“注意”相反的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由于额外的刺激干扰而在必要的时间内不能指向和集中,或者完全离开甚至转移到无关事物上的心理状态。
分心真的是在偷懒吗?答案是否定的!其实,分心真的很累人!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剑桥大学研究表明,人类脑部消耗的能量十分惊人:脑部约占体重的2%,即使一天下来什么也不做,将依然消耗全身20%的能量。分心和专注,其实是大脑的两种状态。无论是在分心还是专注状态下,大脑都会消耗大量的能量!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们发表在《神经元》杂志上的研究结果提出,人的专注力是爆发式的,而非连续的。在注意力爆发的间隙,人其实处于分心状态。在分心期间,大脑会暂停手头工作以检查周围环境,看看在注意力的主焦点之外,有没有什么东西更加重要,如果没有,大脑会重新聚焦于人们正在做的事情上。
例如,在童年的课堂上,大家在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聚精会神地听就是专注。此时如果窗外传来脚步声,自然会有学生顺着声音往外看,这就是分心,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现象。有些学生瞟了一眼之后觉得和自己无关,听课更重要,于是立刻又专注到课堂上了,而有的学生也许就会顺着这个声音开始各种联想,甚至心早已飞出了窗外。
从事上述研究的心理学教授萨宾·卡斯特纳曾说:“正常的大脑会在专注和分心这两个状态之间交替,但额叶皮层功能发育较为落后的大脑则不能很好地在两种注意力状态之间保持平衡,往往会陷入其中一种状态无法自拔。”可见,无论是太专注还是总分心都是不好的。
分心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叫作感觉分心,比如在正常的工作、学习状态下,外界出现了一些额外的刺激,如一个电话、别人的闲聊、突然想去倒杯咖啡……大脑还会回忆过去,展望未来,将头脑中的记忆碎片加以归纳整理,对现在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会思前想后,考虑很多问题,比如“晚饭吃些什么?办公室里哪个女生更漂亮?怎么约到她?晚上的球赛结果如何……”在这种状态下,大脑并没有停止运转,而是依然努力工作着。
另一种叫作情绪分心,这与周围环境无关,有人在分心时往往会习惯性地胡思乱想,心中杂念太多,比如“刚才说的那句话会不会得罪什么人?我怎么总是做这种得罪人的事?我太糟糕了……”这会让他陷入糟糕的情绪状态中不能自拔,反而给自身带来更大压力。即使此时想要极力控制自己不去胡思乱想,但由于“精神交互作用”(这个概念是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创立的“森田疗法”的一个核心概念,它解释了症状形成和持续存在的原因。就是当你关注一个身心现象的时候,这个现象会过敏,这个过敏的感受会吸引你用更多的心思去关注它,最后形成恶性循环),越不想去想它却越会想到它,陷入无尽的烦恼和疲乏中,反而更容易分心。
劳累之余,有些人常常会误把看电视、打游戏当作放松,这些方式看似让大家立刻放松了下来,但看完电视或打完游戏再去学习、工作反而让人们感到更不容易集中注意力,更容易分神,更难进入状态。
分心时间过长说明人的两种状态切换能力较弱,大脑依然要被动注意,依然会消耗能量。分心过后,有些人往往因为没能专注于完成任务而自责,这也导致大脑继续因为自责情绪而消耗能量。
人也不可能一直保持高度专注的状态。英国肯特大学有篇文章对注意力做出了详尽的分析,认为工作间隙休息一会儿对恢复脑力很有帮助。平时在学习或工作的时候,不要持续长时间做一件事情,可以每隔20~30分钟短暂地休息一下,刻意让自己“转换一下脑筋”。比如,做点其他简单的事情,再回到刚才的工作或学习中,就可以让专注力又恢复到高位。遇到高强度专注工作时,不妨每15分钟就休息一两分钟。当然,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专注的时间更长,需要休息的时间也可能更长或更短。让大脑有正常的休息时间,自然就不易分心了。
所以,在强调做事要专注的同时,请别再认为分心是大脑在偷懒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