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万历年间,在苏州胥门外横塘古镇的运河上修建了一座亭子桥,本名为“普福桥”,桥身为三孔石桥,桥面设有凉亭,亭檐四角飞翘,置有古铜铃,风过飘荡,叮当作响,于是当地人便把它叫作亭子桥。只可惜在 1969年,因为要拓宽运河河道,横塘的亭子桥只得被拆除了。好在苏州城内也有一座亭子桥,年代更为久远,桥身也更为宏伟。
这座苏州城内的亭子桥位于萧家巷东端的平江河上,由南向北数第四座桥便是“雪糕桥”。根据宋代《平江图》碑刻上的铭文,雪糕桥的历史应当比横塘的普福桥更早。清乾隆十八年(1753)、光绪三十一年(1905)和 1985年都曾重修过此桥。如今的雪糕桥长5.8 米,宽 3 米,高 2米。桥面是用五条花岗石梁并列搭建而成的,桥墩则是由四根条石组成。桥上原先建有一座观音堂,当地将这种把寺庙建在桥上的建筑组合称为“桥驮庙”。
雪糕桥
说到“雪糕桥”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会感到奇怪,一座桥的名字为什么会和雪糕有关系?
据说,雪糕桥位于萧家巷东端的平江河上,而萧家巷里住着一位张姓的年轻人。张生自幼家贫,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人十分孝顺。有一年冬日大雪,张生家中断粮,母亲重病之中断断续续地说想吃米糕。张生无奈,只能将雪捏成米糕状拿去给母亲看,聊以安慰。谁知,当张生捧着雪做的米糕送到母亲面前时,竟然顿时变成了一块热气腾腾、香气诱人的米糕,大家都说是张生的孝心感动了观音菩萨,观音显灵了。一时间,张孝子抟雪为糕奉亲的故事,成为大街小巷的美谈。待张孝子故去以后,乡里人将他就地殓葬,还在墓碑旁设立祠堂以供乡人拜祭,并将萧家巷东边的小桥改名“雪糕桥”,以此作为纪念。这便是“雪糕桥”名字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