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渡僧桥是苏州城内的一座小桥,位于阊门外,横跨上塘河。相传三国东吴时期上塘河处本没有桥,河岸两边一头连着寒山寺,一头连着阊门,来往其间全靠摆渡。后来为了通行方便,修建了渡僧桥。渡僧桥一边是古朴幽静的山间石路,一边是繁华热闹的山塘街,从这边走到那边竟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关于渡僧桥的由来,乾隆年间的《苏州府志》是这样记述的:“孙吴时,民为舟为济商。有僧呼渡,舟子弗应,僧折杨柳枝浮水而渡,众皆惊异罗拜,愿借神力成此桥。遂募建,不日而成,以‘渡僧’名。”
渡僧桥
当地广为流传的版本是这样的:明朝万历年间,在苏州阊门外的摆渡口,一天清晨虎丘山庙里的老和尚为了修造寺院,想赶去城里化缘。可是却因付不出摆渡钱,没有一个船夫愿意理他。直到正午,老和尚也没能渡过河。最后没有办法,他只好从渡口的柳树上攀下一些枝干,编了个柳片,把身子伏在上面,用手划着水慢慢地到了对岸。老和尚平安上岸之后,双手一合,许愿等化了缘一定要在这里造一座桥。
后来,老和尚在茶馆听说,渡船的生意被当地的恶霸和官府垄断,之前不是没有好心人想要建桥造福百姓,可被这群地头蛇打击报复过之后,就没有人再敢提及此事。若是真想造桥,除非到南京去请海大人出来做主,这件事才有指望。当时任南京右都御史的海瑞刚直不阿,老和尚面见了他的心腹海洪,提及了造桥一事,海洪有些为难地说:“我们大人为官清廉,吃粥都只用一块乳腐当小菜,哪有银子帮你造桥呐!”老和尚向海洪施了个礼,恭敬地说:“贫僧只请海大人题个桥名,就心满意足。”海洪一听,这事不难,便将老和尚带到了海瑞面前。老和尚把苏州县官利用渡船对老百姓敲诈勒索的行为诉说一遍,又说自己决心化缘造桥,请求海大人赐个桥名。海瑞听后,立刻叫老和尚把缘簿拿上来,他提笔在缘簿的第一页写了三个大字——“渡僧桥”,并在旁边附注一行小字“南京右都御史海瑞为虎丘禅寺法师造桥题名”,还在下面盖了个朱红官印。海瑞对老和尚说:“你放心去化缘造桥好了,日后如有困难,尽可再来见我。”
老和尚回到苏州后,便拿着缘簿到县官那里去化缘。县官看见海瑞的题字,不由得心惊肉跳,纵然再不乐意,也不好阻止造桥一事。老和尚拿了缘簿到处化缘,好比一道令箭在手,大家纷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没用多长时间就募到了很大一笔捐款。于是老和尚买来石头,又请来能工巧匠,在摆渡口造起了这座“渡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