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丝绸之路曾经是中西经济与文化交流的通道,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从 18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初,在我国的北方草原曾有一条纵深通向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腹地并且能直抵欧洲的驼道。那是一条已经被历史尘封湮没,几乎被世人遗忘的中俄茶叶贸易之路。这条贸易之路繁荣了近200 年,是当时重要的国际商道。
中国早在 16 世纪,已有茶叶出口的历史。1654 年,俄国公使在北京住了半年多,清政府每天提供一定的普洱贡茶给俄国使团,俄国公使在同清政府打交道的北京贸易谈判中,购买了茶叶带回国。1674 年,莫斯科已经有了中国茶售卖。
1689 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不但确认了两国东段的边界及其走向,也正式开启了两国间的商贸往来。1716 年,俄国来华商队开始成交茶叶,此后,茶叶逐步成为俄国商队采购的重要商品。
1727 年,清政府与沙俄帝国签订《恰克图条约》,确定了两国在这一地区的边界线,更丰富了清王朝与俄国的贸易形式。从此,两国贸易局面一步步打开,从单纯的商队贸易逐步过渡到商队与边境互市贸易并存。
汉口,在清代是江南大宗茶叶外贸的加工与集散地。中俄茶叶之路,就是以汉口为起点,经恰克图到俄国和欧洲腹地。有“沙漠威尼斯”之称的恰克图,与中国江南水乡的汉口,位置上一北一南,因为茶叶贸易的联系,成了一对姊妹城市。
由中国销往英国和俄国的茶叶,大多由汉口起运。1861 年由汉口港出口的茶叶有 8 万担,1862 年已达 21.6 万担,以后逐年增加。从 1871 年至 1890 年,每年出口茶叶 200 万担以上。这期间中国出口的茶叶,占据了世界茶叶市场的86%,而由汉口输出的茶叶占国内茶叶出口的60%。穿梭往来的运茶船队不断进入汉口港,停泊茶船的码头长达 15 多公里。汉口因此被欧洲人誉为“茶叶港”。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后,运往俄国的茶叶贸易日趋衰落,在汉口的几家俄商茶厂相继关闭,长达两个世纪的中俄茶叶之路终于淡出历史舞台。
这就是汉口被称为“茶叶港”的原因,虽然中俄茶叶之路只持续了两个世纪,但是“茶叶港”这一称号,除了汉口,始终没有别的城市可以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