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度搜索框中简单键入“胖东来”三个字,立即就会显示过百万条相关结果。而胖东来只是河南许昌——中国一个四线城市的区域性商贸企业,它的经营区域仅限于许昌和新乡两市。但是,每天来自各行各业的企业家和经营人员络绎不绝地前往胖东来考察学习,表明它不仅在商贸零售及商业连锁行业地位显赫,在非商贸行业也声名鹊起,不仅在河南省内颇具影响力,在其他地区的影响力也不可小觑,这种跨行业、跨地区的超强影响力日益显现。
台湾无线卫星电视台(或称TVBS)和台湾《远见》杂志多次来电联系,希望能采访胖东来的董事长于东来。TVBS是台湾第一家卫星电视台,经常专题报道两岸财经产业趋势、优秀企业和企业家。而创刊于1986年的《远见》杂志则是目前台湾最有影响力的财经月刊,每期发行量高达十万份。远在海峡对岸的媒体诚意采访,侧面反映出被采访对象的分量和地位。
有关胖东来和于东来的采访报道、经营管理解读在网上被四处转载、经久不衰——“胖东来,你也学不会”“胖东来,你学得会”等各种见解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非凡。
很多报道都提及:“胖东来给员工发高薪,工资是当地平均水平的两倍多;胖东来给中高层管理人员每人配备一辆车、一幢别墅……”
很多观点都聚焦于“工资最高时,成本最低”,还一口咬定这是源于杰克·韦尔奇的高论。很多到胖东来参观学习的企业老板在被问及如何向胖东来学习时,十有八九都会说:“一定要待员工好,回去就给员工加薪……”
对于网上的各种言论,于东来好像都不太认可,这些“解读”引发了于东来的诸多苦恼,他几乎要大声疾呼:“ 请关注我的哲学,而非经营。 ”不断被误读,致使他逐渐拒绝接受采访,拒绝会见媒体。TVBS曾通过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联系采访,结果也被他婉言谢绝了。
胖东来就像一棵幼小的树苗,风里雨里日渐参天,人们想知道它最终成材的原因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不是网上热议的那些,那么它成功的秘诀究竟是什么?行走在平坦的大道上是留不下明显的痕迹的,只有攀爬在泥泞的山路上才会印下深深的足迹。让我们先来看看于东来所踏上的这条坎坷的人生路。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当下在中国很流行的一种教育观。如果没有好的家庭背景,如果没能从幼儿园起就进入一流的学校,那么你家的孩子注定前途堪忧。如此危言耸听还嫌不够,培训“大师”又翻出许多成功人士的家底加以佐证:“微软的比尔·盖茨,大家只知道他大学没毕业就创业了,但这可不能算个励志故事,你们不知道,比尔·盖茨的母亲是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董事,帮助他获得了IBM的一个大订单,这才挖到了第一桶金。而巴菲特的老爸是美国国会议员,在巴菲特8岁的时候就带他去纽交所,结识了高盛的董事局主席……”
我可以斩钉截铁地说,于东来就没有任何“赢在起跑线上”的优势。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他出生于河南许昌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工人家庭,他的父母在许昌毛笔厂工作时相识并结婚,育有4个孩子,于东来是家中的老幺。
于东来没有上过幼儿园,也没上过学前班,那时还不兴这些。家里人口多、负担重,父母得下力气干活,挣钱养家,无暇过多顾及孩子。虽然家境清贫,童年的于东来却像一棵野草,在阳光下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长着。他曾在微博上晒了一张光屁股照片,说:“看到这张照片,想起了儿时顽皮的自己,在小河中嬉水、捉鱼……快乐的童年!”
1972年,6岁的于东来上了小学。当时全国的大、中、小学仍然混沌一片。1977年恢复高考,教育秩序才逐渐得以正常化,而于东来却在1979年辍学了。
回顾7年的校园生活,于东来自嘲说:“7年的学习时光中,我没有拿过一张奖状,那段美好的时光就这样被浪费掉了。”屈指算来,那时于东来只是个13岁的懵懂少年,而他的求学生涯就此告一段落。
这个在起跑线上没有任何优势的青涩少年,从13岁起就开始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用于东来自己的话说:“我的人生磕磕绊绊,经历过很多曲折,称得上跌宕起伏,所以,我是个有故事的人。”而这些艰难困苦,很多都发生在他正式创业之前。
他曾驮着硕大的木头箱子骑行在田野阡陌之间,穿村走户地卖冰棍;他曾风餐露宿地在深山野岭中护矿;他曾在条件艰苦的建筑工地上干小工;他曾为能顶替父亲入职国企兴奋不已,可领导的更替让一切归零;他也曾因私自贩烟被抓而欠下巨款。
1995年,胖东来的前身——“望月楼胖子店”注册成立,于东来从此开始了他闯荡商海、所向披靡的精彩人生。但当时的他非但没有任何起跑优势,反而是负重起步,在创业之前的那段“跌宕起伏”中,他背负了30万元的外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对一个29岁的青年来说,30万元可不是一个小数字。但是他别无选择,于东来就这样绑着“沙袋”,迈开了双腿。
好在人生不是百米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起跑并不重要,关键是看谁有耐力、谁懂取胜之道(怎样有效用力和发力)、最终谁能先撞线。
于东来可能并没有读过洛克菲勒的家书《起点不决定终点》,所以也没有聆听过这位20世纪亿万富翁的教诲:“我们的命运由我们的行动决定,而绝非完全由我们的出身决定。享有特权而无力量的人是废物,受过教育而无影响的人是一堆一文不值的垃圾。”
洛克菲勒是客观的,他并没用“心灵鸡汤”来励志,说一切都不重要,他承认家庭和背景的作用,所以他说:“我们这个世界就如同一座高山,当你的父母生活在山顶时,注定你不会生活在山脚;当你的父母生活在山脚时,注定你不会生活在山顶。在多数情况下,父母的位置决定了孩子的人生起点。但这并不意味着起点决定终点。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穷富世袭之说,也永远没有成败世袭之说,有的只是我奋斗我成功的真理。我坚信,我们的命运由我们的行动决定,而不是完全由我们的出身决定。”
英雄莫问出处,起点并不重要,于东来肯定也是这样认为的。他义无反顾地踏上赛道,开始他的人生长跑。
并无先发优势的于东来,和当时的创业者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或还稍有不及。望月楼胖子店开业时,他又向哥哥借了1万元负债经营,胖子店的营业面积仅40多平方米,身为下岗工人的于东来带领3名同伴开始了艰难的创业。
于东来的故事版本与20世纪90年代大多数的创业者十分相似,却又不尽相同。相似的是表面的致富经历,不同的是内在的思想体系。他的事业轨迹和管理风格,充分代表了草根企业家中的佼佼者从经验摸索到思想升华的历程。
现在反观于东来的成功之道,大概可以归结为:参透人性,洞若观火;天生奇才,直观敏锐;不疾不徐,踏实前行。
说到于东来的成功,第一条就是“参透人性,洞若观火”,这是典型的“非商业思维”。他把“人性”看成管理的本质,于东来没有太多文化,却把“以人为本”这一最朴素的管理哲学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他看来,管理就是如何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谈到创业初期,于东来说:“这个阶段,我们是怎么对待员工的呢?当时我们用了大概10个人,市场上,员工一个月的工资在200元左右,但是我的员工一个月工资是1 000元,吃住都在店里,而且吃得很好,有肉有鱼,住得也挺好。过年时我们还给各家送年货,反正不让员工有后顾之忧。每个员工年终能往家里拿1万多元,照这样算,三年能存下3万多元,在当地就能盖上几间房和一个像样的小院了。”当他掏心掏肺地对员工好的时候,这种人性的力量给予他巨大的回馈。胖东来在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始终遵循此道。
而在经营层面,于东来对人性的理解就体现在“ 以真品换真心 ”上。有人问及生意红火的原因,于东来特别朴素地回答:“靠着真诚对待顾客,灵活经营,质量有保证,不欺骗顾客,价格又低,不知不觉,生意就特别地红火起来了。”
虽说这种理念尽人皆知,但真正能做到的寥寥无几,于东来却能义无反顾地一路坚持下来。 当“爱”成为一种商业模式时,企业便所向无敌了。
多年来,我们一直崇尚西方的管理思维。二八法则、六西格玛定理等这些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追求效率和利益至上,从而忽略了人性层面的东西。于东来却反其道而行之,从人性管理出发,提倡真、善、美。这种以人性为驱动的管理理念,对其他中国零售企业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经营“心”者得天下!
那些正困惑于该采用怎样的商业模式才能持续发展的企业家,不妨借鉴一下于东来的“爱心模式”。
人是有先天禀赋的,对于这一点,无论是科学理论还是生活常识都无法否认。那么,对于东来而言,他就是个天生的“商业奇才”,无师自通,深谙经商之道。
经营奇才——四方联采成员之一的河南洛阳大张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贤也用这四字来评价于东来。
“许多人说于东来是中国零售业中的‘鬼才’,而我则说,他就是为零售而生的人——用‘好玩儿’的随意之态经营着零售商业,‘玩’出来的商业才华来自天赋!”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所长顾国建对于东来赞不绝口。
于东来的商业天赋表现在对商业发展态势的直观和敏锐上。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零售市场长期保持着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其市场份额占60%以上。1992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零售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量贩店、家居中心、仓储商场等新型零售业态飞速发展,成为中国零售业规模扩大的主要动力。中国零售业用10年的时间走完了国外零售业150年的商业历程,西方发达国家历经8次零售业革命才形成的20余种业态在中国悉数出现。
于东来神奇的商业天赋,表现在他几乎踩准了每种新业态发展的最佳时机。
超市作为一种经营业态,诞生于20世纪的美国。1990年,广东东莞虎门镇诞生了我国第一家超市——美佳超级市场,随后,国内的超市如雨后春笋般四处涌现。1996年之后,家乐福、沃尔玛等一批世界级大型超市相继进入中国。与此同时,各地纷纷出现区域性的单体或连锁超市,如上海华联、武汉中百超市等。
许昌的超市业态萌芽于1995年。在河南省内的地级市中,许昌和南阳较早引入了超市业态,本土超市的发展态势很好。
1997年10月1日,胖东来第一个分店——五一路分店开业,营业面积约70平方米,员工约14人。自此,胖东来也进入了超市业态。胖东来人民店、许扶店、新兴店、健康店、毓秀店、新许店、劳动店、建安店先后开业。开店速度不慢,更难得的是开一个火一个,效益出奇地好。
1999年5月1日,胖东来综合量贩店开业,于东来第一次把“量贩”这种业态引入许昌。1999年9月19日,胖东来第一家专业量贩店——名牌服饰量贩店开业,并在客户服务上再上新台阶,推出“免费干洗、熨烫、缝边”等超值服务项目。1999年12月25日,胖东来鞋业量贩店开业。2000年4月18日,胖东来电器量贩店开业,凭借1 8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成为当时豫南地区最大的电器商场。
于东来不仅引入量贩业态(包括综合量贩和专业量贩),量贩品类也在逐步扩展延伸,他开始布局专业商场。2002年9月19日,胖东来服饰鞋业大楼开业,营业面积达8 000平方米,是许昌最大的服饰鞋类专业商场。2002年12月6日,胖东来通讯城开业。2003年12月19日,胖东来高档服饰城开业。2004年7月3日,禹州电器城开业。2005年9月9日,胖东来珠宝城开业。
其实,最值得浓墨重彩描绘一番的是胖东来商贸集团的第一家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旗舰店——胖东来生活广场,它于2002年1月1日开业,营业面积达2.3万平方米,是许昌当时最大的综合商场。
胖东来生活广场一经开张,全城瞩目。富丽堂皇的现代化购物环境,舒心熨帖的优质服务,琳琅满目、时尚典雅的丰富商品,让大家顿觉耳目一新。胖东来用全新的经营理念和商品结构,为企业树立了与众不同的良好形象,为许昌商业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一时间,许昌各界热议纷纷,大小商超追逐效仿胖东来之风日渐盛行。
生活广场的开业让许昌市民感受到了购物的乐趣,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消费欲望,人们第一次感受到商品原来是如此充满诱惑。不知从何时开始,在当地的五县(市)一区,大人孩子在购物休闲时已经首选胖东来了,甚至还有从省会郑州慕名而来的顾客。
至此,于东来已经试遍各种业态,初步完成了从街头巷尾的杂货小店到现代化商贸集团的华丽转身。
当地人说,在许昌坐上一辆起步价3元钱的黄面的(出租车),只需花上20元就可绕许昌城一周。就在这个弹丸之地,几年间出现了七八个连锁超市品牌,它们和胖东来同时崛起。在稍成气候之后,基于零售业所谓的发展规则——向连锁和规模要效益,它们中有的选择继续留在本土发展,有的上了省城,也有的下了乡村,还有的涉足其他省份。
这些超市的经营者可能做梦也没有想到,短短三四年后他们就被于东来远远甩在身后,有的人已经在“规模连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回不了头。
虽然胖东来一路发展得顺风顺水,但是于东来的头脑是冷静和清醒的。在“连锁”和“规模”的选择上,他摒弃了追求规模、快速扩张的冲动,选择了“ 静练内功、稳步发展 ”的道路。
一路稳扎稳打走来,于东来的企业策略基本上是固守一域、造福一方。在他看来,企业不应以规模大小来衡量,而应以质量和内涵来评判——这些理念一直延续至今,还将影响他今后的战略决策。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在他那首著名的《未选择的路》中这样写道:“也许若干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罕至的那条路,人生从此不同。”
于东来选择的路也许很多人至今尚未看懂。智者弈棋,跳马过河,套路都是通用的,只是不同的对弈者有不同的理念、不同的心智、不同的战略眼光和战术运用手法。一场战役,成败取决于指挥官,挥手之间,高下立现。
胖东来数年来潜心修炼,精心培育许昌市内的十多家中小规模超市,不骄不躁,坚持静心打造、细节管理、夯实基础,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十多年间,于东来所确定的战略发展思路明晰、科学,就是以许昌为中心,正视许昌市场,重视许昌市场,夯实许昌市场,稳固盘踞许昌市场,决不轻易无把握地迈出域外一步。这一切并非保守,而是于东来为宏大的战略发展愿景积累资源、磨炼利器的战术手段。
在竞争激烈的商业大潮中,许昌商业资格最老的百货大楼举步维艰,投资最大的人民商场难以为继,规模最大的七一商场濒临倒闭,年纪最轻的莲城商厦门可罗雀,而于东来创办的胖东来却覆盖面越来越广。生意越做越红火的胖东来具备了跨地域发展的一切条件,势不可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