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初版前言

1995年,我开始关注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一书中的相关理论。其时,学习型组织在中国刚刚盛行,我和中国各类企业的深度接触也由此开启,因为学习型组织不仅是一种管理理论,也是一项企业实践活动,作为学者,我必须走出大学的象牙塔。

我与众多企业先后结缘。从规模上讲,有中国移动这样的大型央企,也有温州柳市前店后厂的家庭作坊;以地域而论,北至沈阳的沈飞,南至广州的滨适旺,西至新疆的特变电工,东至上海的诸多企业集团,我的足迹遍布塞北江南。

而最让我劳力费心去观察研究的有两家企业:德胜(苏州)洋楼有限公司与河南许昌胖东来商贸集团有限公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界提交的优秀样本难以计数,可谓百花争艳、百家齐鸣。但在我的心目中,德胜洋楼和胖东来却是这百花园中两朵珍贵的并蒂奇葩。

2008年7月11日,“郑州商战20年研讨会”在郑州举行。20世纪90年代中期,郑州亚细亚引爆的这场长达7年的中原商战,在全国都影响深远。研讨会邀请了河南省许多知名的商界专家,还有郑州市主要的商业巨头。

会上,与会嘉宾本应该围绕郑州商业展开碰撞交流,可很多嘉宾的发言却不时跑题——“四方联采”“许昌胖东来”“洛阳大张”这几个词频频出现,而作为四方联采核心人物的胖东来董事长于东来更是备受关注。四方联采的成员并未到场,却成为整场研讨会上被提及最多的企业,俨然成为会议的主题。

会后,记者兵分三路展开了一次计划外的采访行动。第一路直奔胖东来的大本营许昌,主要任务是采访四方联采的核心人物于东来。第二路前往新乡,探访胖东来走出许昌后如何与新乡商业大鳄短兵相接。第三路则赶赴洛阳,探秘四方联采中另一个重要角色洛阳大张。

一番明察暗访之后,三路外派记者返回郑州,大家一碰面都极为兴奋,当天晚上纷纷熬夜撰稿。2008年7月16日,《河南商报·经济蓝皮书》以5个整版,全方位报道了“四方联采”的传奇之路,引发了河南商界的普遍关注。

稿件见报第二天,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史璞先生更是亲笔撰写了一篇题为《“四方联采”是场互敬互爱的对等婚姻》的评论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四方联采在河南取得成功的必然性及其现实意义。他认为四方联采现象是继“亚细亚现象”后,河南商界的又一创举——胖东来开始走出许昌和新乡,引领河南,惊动全国。

很多企业界人士不禁发问:胖东来到底是一家什么企业?

你稍加检索,就会知道胖东来成立于1995年,是一家集百货、超市、购物中心、影院、专卖店等业态为一体的商贸集团公司,涉及服饰、电器、珠宝、医药、食品、餐饮等诸多行业,经营区域仅限于河南省的许昌和新乡两市。与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零售巨头相比,它微不足道。

可在低成本时代远去、利润增长速度放缓的今日,胖东来却屡创佳绩,实现了逆势上扬。而吸引公众围观的不仅是它的高人效、高坪效、高绩效,还有它一次次打破商业常规的诸多标新立异的举措,这些举措引发了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的高度关注,揭秘性的文章也纷纷见诸报端。

事实上,胖东来从不隐藏自己,它以自己的文化为傲。

在企业宣传片《寻梦者说》中,于东来宣称:“让我们共同来托起这种文化,让胖东来的文化像星星之火一样燎原,让这种文化来造福我们,造福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理解这种文化,真正地提升整个社会的品质……”

胖东来把自己的《企业文化手册》和所有的规章制度、管理流程、岗位操作规范都公布在自己的官网上,供所有希望了解和学习胖东来的企业免费下载。这么做,其一,是相信自己确实做得还不错,有值得兄弟企业学习和借鉴之处;其二,是敢于面对在这种相互学习和交流之中所暴露出来的不足,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改善和克服。

更令人惊叹的是,一些极其专业的《部门实操手册》,都是在胖东来人力资源部牵头后,由各个部门的行家里手逐条制定出来的。这些拥有充分自主权的人,很多是胖东来十年以上的资深员工,还有一些活跃在一线、表现优秀的“80后”“90后”员工。

胖东来商场的门口明确注明了“欢迎拍照”。这一规定是对顾客说的,也是对同行说的。禁止拍照,防止同行窥探价格是零售业一项不成文的规定,甚至一度闹出互派商业间谍的笑话。“欢迎拍照”的牌匾无疑是对这个业界陈规的讽刺。

类似的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举措还有很多:给员工高薪,挑战行规、实行周二闭店,以“传播快乐”为经营宗旨,如果达不到理想的经营状态,连赚钱的店也要关掉……而这些举措背后的经营哲学却常常被误读。

光阴流转,2012年底,学习胖东来的风潮席卷了全国,由《中国商报·超市周刊》主办、河南胖东来商贸集团协办的“2012全国连锁商业总裁年会暨第十届中小连锁企业战略发展研讨会”在河南许昌召开。

与会人员签到的当天,雪花漫天飞舞,凛冽的北风掠过枯枝,呜呜作响。但阴冷的天气丝毫没有阻挡住零售人学习的激情,北到内蒙古、黑龙江,南至云南、广西,全国各地的零售企业负责人,在胖东来精神的感召下,汇集一堂,探寻中国零售业的“理想国”和企业经营的“命门”。

出于会议效果等多方面的考虑,主办方限定每家企业最多只有两个参会名额,可多次解释仍然无效。许多企业执意派来了十多人参会,并表示:“如果没有座位,我们就站着听;如果进不去会场,我们就在外面旁听。”

2012年,《中国商报·超市周刊》、龙商网联合推出极具含金量的2012年度人物评选,在确定谁能当选的最后环节,有人质疑:“为什么不是苏宁的张近东,而是许昌胖东来的于东来?”“因为前者影响的是一家企业,而后者影响的是整个行业。”这是体现于东来何以获此殊荣的优势评断,却绝对不是一句空话。

现在,这种影响力正在日益显现。在许昌,有许多商家学习胖东来的经营理念,商业环境、服务质量大大改善;有多家企业学习胖东来开始设立每周的闭店日;更有甚者,2014年春节,远在浙江杭州的银泰百货在除夕夜和大年初一选择闭店,让员工获得了一天半假期。更为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非零售类企业也开始向胖东来学习,这种跨行业的影响力逐步凸显,它正在影响中国各行各业的商业生态。

德胜洋楼和胖东来这两朵并蒂奇葩,多年来持续吸引着如此多的企业前往考察,原因何在?

说来很巧,德胜洋楼的聂圣哲和胖东来的于东来都出生在平民家庭。聂圣哲是出生于安徽休宁的农家子弟,于东来是河南许昌一户普通工人家庭的孩子。他们选择的人生道路可谓大相径庭,但如今各自在事业上都成绩骄人,对生活的感悟也境界不俗。

从历史上看,徽商素以“贾而好儒”著称,故徽商之家多抱持着“富而教不可缓也,徒积资财何益乎”的见识和态度,往往“延名师购书籍不惜多金”,以督促子弟读书。古徽州人对知识的崇敬心态千载延续,长期浸淫于这样的文化氛围使得聂圣哲博闻强识,他坚信无论身处何种情境,多读几本书总是有用的。

1981年,聂圣哲怀揣着东拼西凑来的16元人民币和30斤全国粮票,挑着草席、铺盖,远赴四川求学。四川大学的校训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学4年不仅教会了聂圣哲扎实的专业知识,还给了这个青涩少年自由的思想空间。1985年,川大毕业后,聂圣哲放弃了在南京大学读研的机会,先后在安徽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任教,后赴美国学习和工作了8年。这8年中,他游历了46个国家,拓展了视野,更重塑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聂圣哲的管理思想深受西方管理学影响,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结合中国的社会现状,凭借自身的聪明和睿智,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管理思想体系。他所在的德胜公司是一家美国在华独资企业,专门从事美制木(钢)结构洋楼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他的管理思想受到了美国人理性和实证精神的影响和冲击。这样一来,德胜的一切都是非典型的美国式。

于东来只上过7年学,自1979年辍学后就再没跨进校园。1981年,聂圣哲去上了大学,而15岁的于东来去了西安做建筑临时工。那时,他工作的环境极为艰苦,劳动时间长、强度大,社会地位也不高。两个月后,老板卷款跑了,于东来空手而归,分文未获。

1992年,聂圣哲作为海归回国创业,在海南建立德胜洋楼公司的时候,于东来刚刚在许昌的西大街开了家“瘦子店”,虽然员工只有六七个人,但也算踏上了尝试性的创业之路。

1995年,聂圣哲将德胜洋楼迁址到苏州工业园区,而于东来也在1995年3月12日正式成立了胖东来的前身——望月楼胖子店,营业面积40多平方米,带领3名同伴开始了他正式创业的旅程。如今,于东来将胖东来商贸集团经营得风生水起,成就了一方传奇,为世人瞩目。

聂圣哲和于东来,在20多年的创业过程中,经由不同的路径,最终却殊途同归,皆实现了价值观指引下的企业目标,也都成为中国企业争相效仿的楷模。我在想,相较之下,于东来更大的时代意义可能在于他更草根、更接地气。

中国的中小企业老板大多没有很高的学历。在创业初期,受到改变生存状态这一意志的强烈驱动,他们白手起家、吃苦耐劳、敢打敢拼,经过不懈的努力,硬是披荆斩棘地杀出一条血路来。但当企业逐渐做大,营收上了亿,员工过了百,他们不是越做越自信,而是越做越害怕——自己这么干行不行?靠不靠谱?符不符合西方管理理论?有没有科学依据?

他们越来越担心,总觉得自己的管理好像有毛病,于是四处听课、培训,有些人把余世维、李践、姜岚昕、刘一秒、翟鸿燊等老师的课听了个遍;有些人则找咨询公司把脉,倒腾一套工具方法,煞有介事地搞一搞内部整顿,最后上套管理系统。有时候,这么做花了大把冤枉钱不说,还把企业闹得乌烟瘴气、鸡飞狗跳。

其实,很多管理学者和咨询师从未经营过企业,甚至不了解真正的企业现状。他们并不能从根本上对症下药,常常比照西方的管理工具和方法照葫芦画瓢。实际上,西方的管理大师多是亲力亲为,在他们研究的企业里至少待上一年半载,甚至会长年担任企业的独立董事,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

而于东来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思考角度和研究观感!于东来只上过7年学,此后也从未参加过各类总裁班、研修班,但是他“爱在胖东来”的大爱文化,已经彰显出巨大的能量:

他凝聚和培养出了一支快乐的、能干会玩的、充满敬业精神和具有高度专业能力的员工队伍;

他让他的顾客忠诚并信赖企业,如果胖东来店休,他们宁愿提前或推后购物时间,也不去别家商场、超市;

他的存在,使得许昌和新乡的商业生态发生了良性的变化;

他吸引着众多企业络绎不绝地前来学习考察,并一反同行间相互设防、彼此保密的陋习,不仅张贴“欢迎拍照”的告示,还把自己所有的心得、经验、制度等都毫无保留地公布出来。

他的努力和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却不会给旁人留下“你学不会”的印象,因为大家都“脚碰脚、肩并肩”。他没有高学历,没有深厚的家庭背景,没有留过学,没有海外工作经历,也没有做过世界性考察,但是他成功了,我们为什么没成功呢?这样的思考很容易触动心灵、引发深刻反思。

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企业老板盲目崇拜西方的管理理论、工具和方法。回顾往昔,看看中国成功的企业家走过的路,其实可以发现,他们之所以能做成企业,靠的往往是经营的直觉。工具和方法固然重要,用好了是可以锦上添花,但更重要的是要搞清楚自己面对的问题究竟是什么!

这么一想,于东来的价值就充分凸显出来:在经营和管理上他是自信的,他认为自己的商业智慧一定能驾驭各类问题,他在实践、探索、积累中不断成长;他好学,但绝对不道听途说,他探讨、考察、学习,然后结合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去伪存真、消化吸收,绝不照搬照抄,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管理洞见;他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和阐释极为深刻,一句“让员工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区别于眼下人力资源理论界对员工本质的普遍界定。

于东来绝对是个有大无畏精神的实干家,他直面管理中的问题,逐一解决。他无数次在各种场合说“我就是个爱操心的人”,把心“放”进去,把理“悟”出来。当然,这些都需要企业家具备一定的哲学意识和人文情怀,能够经常将心比心和反躬自问,同时还要有抽象出概念的能力。在这方面,于东来的天资很高,他似乎能洞察人性。相比之下,我们的企业家太需要在这方面补补课了。

法约尔、巴纳德这些西方管理学的奠基者都是凭借多年的实践经验“感觉”到管理的存在,再把它描述出来的。管理学实质上很难是一门绝对意义上的科学,因为其间的公理很少,经不起层层推理演绎,也很难进行重复的实证性检验——传播和传承的多半是常识,是正常人一想就能明白的简单事。

德鲁克说过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他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于东来虽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管理学教育,却用他漂亮的行为、思想和成就把管理学巨匠的这些宏论生动地呈现出来,引发无数中国企业家的深刻反思:老板的眼睛不要总看着别人,而是要望向自己;耳朵不要总听“大师”说,而是要倾听自己的内心,要像于东来那样,学会向自己学习、向内求,安静下来,因为“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我们要直面问题,本能思考! M1fmCSo5jPPNe//E2uLoQJ7ymu7oWJxvfzqbfr09qhs/cVFC8CR6XNDudwPrsYa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