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我们不了解别人

这个问题更复杂,因为别人也和我们一样自我认知水平很低。他们无论多么善解人意,也都和我们一样,没法了解自己哪里有问题,更没法跟我们讲清楚。

当然我们会试着去了解他们。我们会去见他们的家人,还可能会去他们小时候上学的地方看看。我们会看看他们的老照片,见见他们的朋友。这些事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已经做完了所有功课,已经完全了解他们了。但这就好比我们扔的纸飞机能在屋里成功飞一圈,我们就觉得自己真的会开飞机了一样。

如果我们生活在文明程度更高的社会,两个人在成为婚姻伴侣之前会填写详细的心理问卷,然后让心理学家团队对自己进行深度评估。现在听起来这像是个笑话,但等到2100年,大家就不会这么觉得了,而是会想,以前的人怎么花这么长时间才想到这个主意。

我们需要知道自己未来的结婚对象是怎么想的。我们需要了解对方如何看待权威、耻辱、内省、性亲密、心理投射、财富、后代、衰老、忠诚,了解他们对于诸如此类上百种事物的态度或立场。

普通人无法通过一次简简单单的聊天就获得这些信息,我们需要拥有心理学博士般的洞察力才能找到答案。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大程度上就会根据对方的外形做出判断。外形当然很重要,所以我们才会一直关注对方有多好看。眼睛、鼻子、额头的形状、雀斑的分布和笑容等特征似乎能给我们提供很多信息,但这就像一张从核电站外面拍的照片一样,我们怎么能指望通过这张照片看懂核裂变发电的原理呢?

我们只根据一点点证据,就把一系列完美的品质投射到心爱的人身上,用一些细碎而生动的细节拼凑出一个完整的人。我们这是在用自己的眼睛进行观察,通过对方的面部特征主观构建对方的内在性格。

在欣赏亨利·马蒂斯的画作《蓬帕杜尔夫人》的时候,我们不会觉得眼前是一个没有鼻孔、没有睫毛、只有八缕头发的人,而是会自动把缺失的部分补充出来,只是我们自己意识不到。

我们的大脑会本能地把视觉中的细枝末节拼凑成完整的形象。我们在了解未来伴侣的性格时,也会做出相同的反应。我们在补全信息方面已经堪称老艺术家了,只是我们对自己这个特点并不是很认同,也经常会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现代社会能给我们提供的支持、认可与包容,与结婚所需的认知相去甚远。我们的社会实践完全无法让我们避免找到那个错的人。全社会对婚礼的兴趣比对婚姻本身的兴趣要大得多。

亨利·马蒂斯《蓬帕杜尔夫人》(1951年) ALvABpYK4T4YvJMfyzbOVwHTWpFC3SoaDDyXjFCsdnoP4FH3Yo81OdoGkWLe/4+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