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金融与美好生活

“华尔街与主街之争”的论调随处可见,这反映了一种普遍的观点,即认为金融业从经济活动中获取的价值多于其创造的价值。与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金融对我们的经济和生活的重要性。无论是退休资产,还是我们在住房和教育方面的投资,都离不开金融活动。我们对金融既有质疑,又感到好奇,这种态度叠加金融本身的复杂性,例如那些枯燥乏味的缩写、公式和电子表格,给我们理解这一领域造成了更多的障碍。

对金融从业者而言,这就产生了几个问题。他们需要更清楚地解释和证明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以重新赢得民众的信任。他们必须确保自己的工作真正创造了价值。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从事一个被负面地评价的行业必然会对从业者产生负面影响。事实上,人们对金融业的这种态度,往往使金融从业者自己也不会对工作抱有太高的期待和远大的追求。随着期望值不断被拉低,不良行为逐渐增多,一种恶性循环最终形成了。

我们该如何普及金融理念,使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学习?又该如何重拾金融美德的观念,从而改进我们的金融实践?

本书采用了一种非传统的观点,透过人文学科的棱镜来审视金融,这将有助于我们重塑金融的人文特质。此外,将金融与我们的生活故事相结合也能帮助我们更容易地理解金融、它要解决什么问题以及应该用什么方法解决。相较于加强监管和发泄愤怒,要想修复当前金融行业面临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金融从业者回归金融的本质和初心,真正让金融成为创造价值而非榨取价值的工具。将金融核心理念与文学、历史和哲学相结合,能够激发从业者更深层次的共鸣,增强他们对金融腐败的抵抗力。

将金融与故事相融合的构想是很偶然的。那是2015年的春天,我再次陷入以前经常碰到的困境——在最后一刻想尽办法兑现承诺。我答应为哈佛大学商学院的MBA(工商管理硕士)毕业班上“最后一课”。“最后一课”系列讲座是哈佛大学商学院MBA课程的一项教学传统,教授会在学生毕业之际为学生留下一些人生哲言和寄语。在最理想的情况下,这一传统将使大学回归其本质。大学是专业知识的生产和传播场所,但更重要的是,这一传统使我们暂时回归了往昔的大学理念,即承认约翰·亨利·纽曼在150多年前所表达的:“任何一门学科的一般原理,你都可以通过阅读图书在家中学到,然而,那些细节、色彩、口吻、氛围以及赋予它生命的那股生机,凡此种种你都必须要从已经拥有这些的人那里获得。”

拖了一段时间后,本来我打算回到熟悉的领域,分享一下美国公司最近的财务发展。演讲主题是“慢镜头下美国的杠杆收购”(The Slow-Motion LBO of America),旨在探讨如何理解和扭转当前的股票回购热潮。我有一些非常具体且引人深思的内容可以分享,我相信我有自身的优势,因为我的分享比其他演讲者的夸夸其谈更有内容和深度。

之后,我去见了一位好友兼同事。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曾多次探讨如何通过逼迫自己迎接新的挑战来重塑自己。我把有关这次演讲的决定告诉了他,他的反应很冷淡。我想他内心或许是在质疑:“真的吗?你觉得他们毕业时需要听你讲这些吗?这也是你期望的吗?”

他的沉默让我意识到,如果这样做,我就可能会错失良机。但他的质疑给了我勇气,让我去思考一些对我而言颇具挑战性的事情——我是一个在统计学和经济模型中成长起来的社会科学家。这一次,我不打算讲熟悉和安全的话题,而是想尝试讲一讲“美好生活”。但步入中年的我,对美好生活究竟了解多少呢?

市场,尤其是金融,过去常被我们视作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不得不回避的粗俗领域,这种普遍的观念一直困扰着我。认为金融对世界毫无价值,因此也自然缺乏智慧,这种观念已经广泛存在。那些将金融活动与上帝的工作进行生硬比较的高管,只会让人觉得金融没有任何智慧可言。

然而,对金融和市场的普遍排斥是有问题的。首先,拒绝将市场和金融视为智慧之源于事无补。许多高学历人士大部分时间都在深度参与市场,关注金融事务。如果暗示金融业没有积极的价值,无异于怂恿这些人过一种毫无价值的职业生活,并将个人的道德自我与工作分离。这种分离是很困难的,往往也是站不住脚的。缺乏智慧和价值的工作能让你过上幸福的生活吗?

除了极其不切实际,这种排斥似乎也是完全错误的。我的许多朋友和以前的学生都热爱金融、市场和商业,认为它们对生活有积极意义。他们知道金融实践并不神圣,与上帝的工作相去甚远,但他们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得了真正的快乐。相比之下,那些粗俗的、毫无道德价值的工作能带来快乐和职业满足感吗?如果这种普遍的观念被证明是无益的、不正确的,那么相反的观点会是什么样的?

和往常一样,我首先确定了讲座主题——“金融的智慧”,但实际上对其含义仍然不太确定。随后几周,我惊讶地发现,我竟然能轻松地将金融课程与生活联系起来,而且这些联系是如此丰富多彩。讲座结束后,MBA学员的反响让我感到非常震撼,他们显然渴望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获得智慧。在职的管理人员更加心怀感激,因为他们更能理解生活中的许多挑战。和以往的情况类似,我不经意间做出了一个承诺,但这个承诺所带来的回报远远超过了我所投入的努力。

虽然讲座成功地将金融的核心思想与有意义的生活联系了起来,但写书却带来了新的问题。那些对商业感兴趣的人,可以轻松地就金融与生活的关系这个话题聊上一个小时。但是,我能否在一本书中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向不同的读者讲述这个话题?我是在演讲还是在写书?

在被这些问题困扰时,我突然想起,我见过的对金融的最佳描述既不是来自教科书,也不是来自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的特别报道,而是出自一位赛法迪犹太人于1688年在阿姆斯特丹用西班牙语讲述的一则寓言故事。

约瑟夫·德拉维加在他的著作《乱中之乱:股市三人谈》中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令许多观察者着迷的新兴金融市场。这个充满活力的市场活动围绕唯一一家公司的股票展开,那就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股票,该公司的影响力和主导地位放在今天,应该说,就是谷歌、阿里巴巴和通用电气三家公司合起来也稍逊一筹。

德拉维加的解释追溯到了历史悠久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当时,分红“有时是用丁香支付的……只要董事认为合适就行”。他的故事的其他部分则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比如他解释了过低的利率如何导致市场泡沫化以及破产企业如何被重组。

他并没有枯燥地阐述这个市场的本质,而是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商人、一位哲学家和一个股东之间的对话。商人和哲学家是实干家和思想家的化身。他们对金融市场的运作方式感到很困惑,于是向股东请教。

当哲学家解释自己对金融市场知之甚少时,股东用我最欣赏的一段对金融的描述回答他:“我不得不说您确实无知,尊敬的白胡子朋友,如果您对这个神秘的行业真的一无所知。这个行业既是欧洲最公平的,也是欧洲最狡诈的;既是世界上最高尚的,也是世界上最臭名昭著的;既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也是世界上最庸俗的。它是学术的精华,也是欺诈的典范;它是聪明人的试金石,也是鲁莽者的墓碑;它是有用的宝库,也是灾难的源泉;它既像西西弗永不停歇地推着巨石上山一样,又像伊克西翁被绑在永不停转的轮子上受罚一样。”

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德拉维加为我们展现了金融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而这个故事也让我看到了金融在其他众多故事中的影子。我一直很喜欢故事,但成为经济学家后,我开始不相信故事了。现在,我要回到故事这种形式。

很快,我开始在文学、哲学、历史,甚至流行文化中寻找金融的影子。一旦看出相似之处,我就停不下来。我开始明白为什么金融与这些领域有着深刻的联系。许多人对市场,尤其是对金融市场,怀有不信任的态度,因为他们认为市场对人性充满敌意,但也许这完全颠倒了事实。事实上,金融与我们的人性息息相关。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指出,责任和个人义务的整个概念植根于“最古老、最原始的个人关系,即卖方与买方、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关系。在这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即个体开始以其他个体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尺。我们还没有发现一个尚未发现这种关系的文明。设定价格、衡量价值、设定等价物、交换物品——这些都是人类最初的思维的一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这就是思维本身。这就是所谓精明的最早起源……人类形容自己是一种会评估和衡量价值的生物,是‘天生会算计的动物’”。

摆脱了将金融、市场与人性对立的传统观念后,我决定写一本书,希望能将它们统一起来。我期待这种统一能够纠正人们对金融领域的误解,使其更容易被人们所理解。

后面的章节可按任意顺序阅读。但本书的结构经过了精心安排。我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书中的故事,不自觉地获得对金融的直观感知,就好像在上一堂生动的金融课。

尽管许多人喜欢将金融学类比为物理学,但更贴切的类比应该是生物学。金融学有一个分支类似于分子生物学,精准地聚焦生活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这个分支被称为“资产定价”。另一个分支则类似于社会生物学,名为“公司金融”,关注的是我们在实际观察中见到的一切偶然性和混乱性。本书将金融的概念大致分为这两个分支。

本书前三章探讨了有关资产定价的基本问题——人们该如何应对世界上无处不在的风险?在构思本书时,我意识到了保险对于金融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保险对我的认知方式产生的重大影响,因此,第一章通过阐释有关弗朗西斯·高尔顿的高尔顿钉板、作家达希尔·哈米特、哲学家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以及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等人的例子,介绍了风险和保险的基本常识。

第二章将保险的逻辑延伸至两个关键的风险管理策略——期权和分散投资,这两个策略与应对不确定性的策略相呼应。第二章主要通过分析作家简·奥斯汀、安东尼·特罗洛普以及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作品来分析金融现象。在了解风险和保险的基础上,第三章将讨论风险与回报的对应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决定创造价值的条件。在这一章中,约翰·弥尔顿、塞缪尔·约翰逊以及有关银子的寓言故事将引导和启发我们的思考和理解。

金融学中的资产定价旨在通过思考资产所带来的风险,以及我们为承担这些风险所要求的回报来确定资产的价值。许多人并不认为市场是确立真正价值的机制。本书的第一部分认为,价值问题——包括价值如何产生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衡量价值——以多样的方式将金融学与人文学科联系在一起。

资产定价为风险和价值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视角,但它忽略了生活中的复杂性和混乱性。事实上,资产定价的起源常常以这样一个故事来描述:一群生活在孤岛上的人,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果树,他们只能通过相互交换水果来满足需求。资产定价只关注所有者和他们的非实体资产之间的关系,忽略了世界的复杂性,比如公司的差异、更复杂的个人动机以及资源和信息的不对称传播。这些混乱性正是我们大多数人每天都在经历的,也正是公司金融学的主题。

第四章至第七章讨论了这些混乱性。第四章将探讨当投资者与其拥有的生产性资产之间的关系由具有自身动机的中介来调节时,什么会发生。由此凸显的委托人(股东)与代理人(经理)之间的关系,事关公司治理,也可以说是现代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正如梅尔·布鲁克斯执导的电影《金牌制作人》以及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长篇小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所展示的那样,委托-代理问题是一个有力的框架,代表了我们在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代表他人行事的情况。

既然我们已经介绍了公司的概念,现在可以考虑公司应该在何时以何种方式进行组合,也就是所谓的公司合并。在第五章中,我们将公司合并与爱情进行对比,通过探索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和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崛起,以及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的合并,阐述爱情与金融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六、七章通过探讨债务的概念以及过度负债的结果——破产,将资产定价的风险教训与公司金融的混乱结合起来。艺术家杰夫·昆斯的作品和威廉·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让我们能够从更个人化的角度去理解借贷的承诺。而石黑一雄的《长日留痕》、殖民地时期美国传奇首富的陨落以及美国航空公司破产的案例研究,则让我们认识到过度借贷的风险和义务冲突的益处。

最后一章旨在综合全书的主要内容,并尝试解释前几章阐述的崇高金融理想与当下金融业声誉之间的脱节问题。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和西奥多·德莱塞撰写的故事反映了人们对金融行业的一般看法或印象,而薇拉·凯瑟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的秘诀,这种生活方式与前几章所讨论的崇高金融理念是一致的。本书最后附有简短的后记和详细的参考文献(包括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在领略完金融学的两大分支——分子生物学(资产定价)和社会生物学(公司金融)之后,我希望金融对你来说会更加生动有趣,并能帮助你更好地掌控生活中的风险和回报。 QKIr2gUdWSKl/C32yrI5qRpS5urMSZCmvA4B1zrmVQIMg2JOxi1CmLdgEHidcHH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