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

我们对西方文明历史的认知,通常聚焦于自由主义传统那光辉夺目的一面:从17世纪的社会契约说,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再到18世纪后期的美国建国宣言与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经典符号。几乎所有国家的教科书、文化记忆和公共话语,都将自由主义塑造成西方文明的主流与核心。然而,正如史蒂文·哈恩在这本《自由之困》中提醒我们的,西方文明的脉络并非单一路径,自由主义的光环之下,还潜伏着一条同样深刻却经常被忽视的“非自由主义”(illiberalism)传统——一条以共同体至上、等级秩序、排他性动员和武力强制为内核的历史暗流。本书中文版的面世,恰逢其时,不仅填补了我们的美国历史盲区,也为理解当下美国社会的裂变与政治极化提供了关键视角。

哈恩的《自由之困》从源头上挑战了美国历史中那套“自由传统”被神话化的叙事。他首先指出,美国建国以来流传最广的历史故事,是一条从《独立宣言》到民权运动的“自由主义进步史线”:个人权利不断扩张、选举民主日益完善、法治理念日臻成熟。可实际上,从17世纪殖民地清教徒实施的大大小小的驱逐,到18世纪建国时对天主教徒的恐惧,再到19世纪针对印第安人的大规模强制迁徙与私刑暴行,乃至20世纪初“进步时代”的优生学立法与对边缘群体的制度化压迫,美国政治文化中始终延续着与自由主义对峙的非自由主义血脉。哈恩将自由主义和非自由主义这两条传统,比作一条河流的两股暗流,时而翻涌,时而隐伏,却始终在美国历史的主河道下相互纠缠、此消彼长。

全书从殖民地时代到极右翼崛起的21世纪初,层层剖析了非自由主义是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取得政治与文化影响力的:殖民地时代的半封建式的庄园体制,社区对异端的排斥、对原住民的武力清洗;联邦党人与反联邦党人之争背后,是对集中权力与“多数暴政”的双重恐惧,以及“五分之三条款”对奴隶制的默许;19世纪30年代白人男性选举权扩张的同时,以部落驱逐、私刑暴行、反黑人迁徙立法为标志的“主人种民主”;南北战争时,第十三修正案“例外条款”滋生的一系列契约奴与罪犯租借制度,三K党等私刑组织对黑人投票权的暴力践踏;20世纪60年代乔治·华莱士式的种族主义民粹;新自由主义的里根与推崇市场至上的克林顿,背后则是对技术的崇拜与监禁国家的形成;21世纪极右翼的复兴,茶党运动,网络阴谋论,白人民族主义“替代论”与民兵组织,以上种种最终在特朗普2.0时代形成了MAGA(“让美国再次伟大”派)——科技精英——传统右翼的三方联盟。

通过这样一部宏大而细致的历史画卷,哈恩不仅还原了非自由主义传统在美国社会中的来龙去脉,也让我们看到,在一部号称“自由帝国”国家的历史中,压迫与排斥的逻辑从未远离,而且往往在“危机”来临时以更强悍的姿态归来。

近些年来,以特朗普为代表,美国社会的非自由主义一面被推到前台:国内政治“人仰马翻”,外交格局“天翻地覆”,昔日被视作极端边缘的民粹主义、阴谋论、强权话语一度成为公共话语主流。特朗普的支持基础,正是哈恩书中揭示的三股力量的重叠:MAGA的民粹主义草根——以“让美国再次伟大”为口号,主张对“非洲裔、拉美裔、移民、政治正确精英”的排斥和清算;硅谷的部分科技精英——以彼得·蒂尔为代表,推崇“科技加速主义”(Tech Accelerationism),拥抱“黑暗启蒙”(Dark Enlightenment)理论,宣称民主政治陈旧低效,唯有算法和市场才能引领未来;共和党的传统右翼——反对政府干预、崇尚强力执法与边境管控,将“国家安全”理解为对内收缩与对外强硬的合法化工具。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彼得·蒂尔等科技界精英所倡导的“黑暗启蒙”思潮〔其核心观点是民主制度注定走向低效与衰落,社会应借助新科技(人工智能、加密货币、量子计算等)重塑统治机制〕自称是“自由主义”革新,实则可以在哈恩所言的非自由主义传统中找到脉络:他们主张将共同体(或精英)意志凌驾于公众参与之上,对少数“无用者”保持冷酷漠视,鼓吹“优越者”的管理权利,与20世纪初“优生运动”、冷战时期的中央情报局统治以及90年代“民兵运动”的核心理念如出一辙。传统教科书从未将彼得·蒂尔等新权威者置于美国政治文化连续性的考察之中,这正是哈恩著作的价值所在——向我们揭示了所谓“科技自由主义”与美国深层的威权基因之间的历史关联。

美国数百年来在世界舞台上倡扬自由民主主义,与西方诸国的宪政传统互相交融,一度成为“普世价值”的代言人。不过,这只是“显性”的自由——我们在公共仪式、政治宣言与官方史书中随处可见;而哈恩书中详尽挖掘的,正是那条被教科书遮蔽的“隐性自由主义对立面”:在自由扩张的同时,对少数群体的系统排斥成为制度常态;威权式的公共管理和社会工程不断涌现,以“公共利益”“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等名义捆绑个人权利;治国精英与结盟的民粹主义草根反复重塑政治格局,对民主程序与法治的怀疑,隐藏着对“深层政府”的不信任与恐惧。

正如哈恩在导论中所说,我们必须超越“自由传统”一元思维,才能真正认识美国政治文化的完整全貌——也才能理解当下的民主危机为何愈演愈烈。当我们在教科书上只学到“平权运动”“越战反战”“互联网创造新公民空间”的光鲜表面,却忽视了“私刑”“红色恐慌”“三K党复兴”“大规模监禁”“替代论”等阴暗面,我们就难以看清当下美国的裂隙。因此,本书给予我们的,不仅是历史补白,更是一面照妖镜,让我们在当下政治风暴中少一些错判,多一份警惕。

中信出版社此次推出《自由之困》中文版,可谓及时且恰到好处。首先,它在全球化和互联网浪潮下,让中文读者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对美国历史的“另一种解读”,而非停留在单一自由主义话语下的表层认知;其次,它不仅是对美国政治文化史的一次深度回溯,也为理解全球范围内各种乱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框架;再者,哈恩的研究有着宏观与微观兼具、跨学科与通俗可读性兼备的特点,既能为专业研究提供扎实的史料与理论分析,也能帮助普通读者搭建起理解当下美国政治的历史脉络,适合学术界、政策圈、传媒人乃至关心公共事务的大众读者阅读。

在实体图书市场整体低迷的背景下,中信出版社依然坚持选题品质和出版节奏,推出多部高品质学术与社会科学著作,尤其值得点赞。他们将《自由之困》这部重要的著作迅速引进并推出中文版,体现了对公共知识事业的担当与远见。

同时,译者袁野博士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优秀毕业生,以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扎实的英语功力,精准呈现了原著中各种学术概念的内涵。袁博士在译文中既保留了哈恩行文的力量与节奏,也根据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做了恰当的润色,使得这部40余万字的学术巨著,读来既有学术厚度,又不失可读性,可谓恰到好处、上线及时。

感谢中信出版社,感谢袁野博士,让这本书在中文世界及时亮相,也让我们在动荡的时代多了一份清醒与洞见。

金灿荣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2025年5月8日

献给赛尔莎、迪克兰和苏珊

缅怀艾拉·伯林 AL/4RuqgOlCaA6I4tSss/xDt7HDd7h/dYO6l3/6AoNCkmaRByaUBPVWoUQ3G3ef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