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物权法的基本理念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普通民众享有生存权,具有基本的人格尊严,执政者应当善待民众,关心百姓疾苦,而不应当侵犯民众权利,否则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发展本身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并非只要发展了,民众就会受益;也不是说只要经济发展了,就一定能够长治久安。这是长久以来存在于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伪命题。发展本身并不能解决民众的疾苦问题,也不能解决长治久安问题。只有将发展成果惠及人民时,发展才有社会意义。否则,表面的繁荣充其量是一种病态的浮肿,它只能导致灾难。历史的经验可资借鉴。马周曾上书唐太宗,建议唐太宗节俭治国,力戒奢侈,关心百姓疾苦。“自古明王圣主,虽因人设教,而大要节俭于身、恩加于人二者是务。故其下爱之如日月,畏之如雷霆,此其所以卜祚遐长而祸乱不作也。”他说:“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积蓄多少,唯在百姓苦乐。且以近事验之,隋家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都积布帛,而世充资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 毛泽东同志对马周的上书和马周本人给予了高度评价:“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宋人万言书,如苏轼之流所为者,纸上空谈耳。”“傅说、吕望何足道哉,马周才德,迥乎远矣。” 唐太宗李世民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一个确定的概念,人民是指绝大多数人,而不是指所有的人。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一个政权是为所有人服务的,政权本身就是阶级斗争的产物。“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有观点认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以所有的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绝大多数人为中心。这种观点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因而是不妥当的。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在民主制中,国家制度、法律、国家本身,就国家是政治制度来说,都只是人民的自我规定。”“必须使国家制度的实际承担者——人民成为国家制度的原则。”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1947年10月18日晨,毛泽东同志为陕西佳县县委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

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还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这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之一。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 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致闭幕词,题目是《愚公移山》,明确提出“人民就是上帝”的著名论断。毛泽东同志说,古代寓言中那个每天挖山不止的愚公,感动了上帝,上帝就派两个神仙下凡,把挡在愚公家门口的太行山、王屋山背走了。如今,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也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两座大山,我们要下决心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 P43tqstLcvxKVqjeS9yzsbPAg/KX8hJYyimYOe63Em0neOpYL9iXFF9xbaj86HF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