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心理生理学研究中的心率变异性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我发表的第一份研究成果是将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先后作为因变量(Porges&Raskin,1969)和中介变量(Porges,1972)进行量化,两者之间的区别是理解实验范式转变的一种重要的典型特征。在我开始研究时,心理生理学范式是用生理反应作为因变量来定义的,这意味着对生理反应的监测是在心理得到有效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这一范式符合传统的刺激—反射(S-R)模型,即心理控制是刺激(stimulus),而生理反应是反射(response)。通过这一范式,我的研究显示了心率、心率变异性和呼吸的变化。

我的研究记录显示,心率变异性降低是注意力和脑力活动持续的有力指标。我在研究中注意到,参与者没有做需要注意力的任务时,心率变异性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心率变异性的基线测量与心率和心率应刺激而改变的幅度有关。基于这些观察,我开始按心率变异性的高低将参与者分成小组(e.g.,Porges,1972,1973)。我的这些研究可以说有些先知先觉了。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做将心率变异性的个体差异与认知表现、对环境刺激的敏感性、精神病学诊断、身心健康和心理韧性联系在一起的研究,关于这些研究的出版物也开始暴增。随着心率变异性的作用在文献中得到认可,其他人也开始研究如何用生物反馈、呼吸训练、体能训练和冥想等技术来提高心率变异性。 V5EvqoFiGdrlzTHKbZtWkRbfCk/EDy14vkWsP/ZX6eTVihq1fsh2MEqCmJ8PYJ/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