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狭义与广义的科学概念

科学知识的概念虽然简单,但一直在发展变迁,也总是处于威胁之下。我们需要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科学不是思维的全部,否则的话,幼童的咿呀学语也算是科学了。此外,科学并不等同于符合逻辑次序地对概念进行整理,也不是对概念和现象的合理排序。只有当我们在思维整体内部划分出明确的边界,区分开科学知识与非科学知识,这时科学才真正起步。

这种狭义的科学是与知识的延伸一同兴起的。它的起点是作为探索的科学: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具有了一种新的方法:提出假设,用实验手段确证或证伪。数据不会被理所应当地接受,而是会考察其可能的推论结果。为了实现我们对精确性不断提高的追求,我们用数学语言来表述假设,并借助更好的测量手段来完善观察结果。为了使假设与观察结果之间的一致或不一致成为有价值的判断标准,我们必须首先尽可能精确地定义何为一致,何谓不一致;也就是定义假说和观察结果本身。科学不仅破除了之前的一切普遍认知标准,更具体逐个地明确了自身的每一个假设。科学之为“客观”,只在于它考察了全部的暂时假设,而且排除了一切出于特定偏见而对真理和现实状况的模糊和歪曲。科学在运用实验假设时完全承认其只是假设,是科学探究的工具,目的是检验这些假设是否具有潜在的价值。

唯有实验可以检验科学假设的真实性。任何一个假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超出了假设的具体应用,而涉及整全的真理。在众多假设中只有少数受到青睐,其余则被抛弃,这是出于偶然吗?科学家做出选择是因为运气吗?靠近了真实情况是意料之外吗?是因为某种无法解释的直观洞察力吗?从事后来看,伟大的发现似乎都是由基本原理自然引出的。但放在当年,人们并不完全清楚这些发现的理论意义。

伽利略和拉瓦锡(Lavoisier)何以开启了延续至今的探究潮流与新的发展呢?举个例子,拉瓦锡提出的某些假设前人都曾提过,但他第一个将这些假设提升到了永恒绝对真理的地位:不能分解之物,谓之元素;物质不生亦不灭;重量是质量的可靠指标,因为一切物质都受到同一种重力的作用。天平在他之前已经有人使用了,但他第一个采用了这样的基本原则:他排除了一切例外情况,也排除了一切虽然逻辑自洽,但与天平读数给出的证据不符的说法。拉瓦锡的假设与感官证据相悖。这种明显的不一致总是引诱着人们去放弃原有假设。那么,拉瓦锡与妄加揣测的狂人有什么区别呢?他的成就是因为他的学识,抑或只是幸运的巧合呢?都不是。拉瓦锡理论成功的原因是,科学家们可以独立做实验验证,所以他们愿意承认他的假说是绝对真理。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封的“真理监护人”,他们对一切提出新假说的激进尝试都报以狂风暴雨般的抗议。这种批判全都只能取得这样的结果:每一门学问采用的假说都只具有相对的有效性,这些假说描述的不是实在本身,而只是实在的表象的特定方面。假说只有暂时的有效性。无用的纯思辨数也数不清,其中只有少数是“真知灼见”,它们往往会带来不可思议的收获。因此,凡是不能证明过去有过成果,或者未来会有成果的纯思辨,真正的学者和科学家一概不予信任。

于是,科学的特征就是:唯有在一个由已知仅具有相对有效性的假设所组成的框架之内,我们才能获得关于实在的普遍有效的且具有理性说服力的知识。

新科学的发端是对自然的 数学化 研究,其推动力量是一种革命性的观念,即科学方法的普适性。即便是古希腊科学也是以宇宙本为圆满的观念为活力之源的,而且认为自身在本质上是完全的,只有某些形式的数学和柏拉图主义思想是例外。它的普遍性基于宇宙封闭且有限的观念。而“新科学”的普遍性并不寓于某个无所不包的世界体系中,而在于愿意对万事万物展开科学探究的开放心态。诚然,古希腊科学的形式一直存留至今。它存留在普通人对现代科学的歪曲认识中。通过持续在前人发现的基础上添砖加瓦,现代科学做好了不断向无垠的“存在”深入的准备。它致力于发掘前人未曾注意到的事物,它要认识的不是宇宙,而是一种采用科学方法的宇宙观,以及科学在“无限宇宙”中的统一性。

伴随着这种新的开放探究心态,一种对于实在的丰富性,对于存在的不同层次——无生命体、生命体、灵魂、心智——之间鸿沟的新意识也产生了。人们也获得了一种对不同认知范畴的新的系统化感知。起初,“新”科学家们将实在还原为因果性、逻辑性和数量化(测量和计数)术语,从而让实在变得贫乏了。简言之,他们想要用源于物件制造过程中自己熟悉的术语,来让世界变成一个可以理解的所在。但是,认知范畴渐渐地得到了更清晰的界定,既避免了范畴混淆,又没有牺牲任何既有的范畴。到处都出现了关注点转向普遍有效,且有理性说服力的事物的现象。

在明晰自身方法与局限性的过程中,新科学必然要承认与自己不同的思维模式,因为有一类思维能够产生虽无普遍有效性和理性说服力,但对生命本身具有根本性意义的洞见。这种思维能够直达实在的核心,不是通过分析,而是通过灵感的闪现。因为科学局限于具有普遍有效性和理性说服力的知识,所以科学研究与发现也就局限于对存在的表象,而非存在本身的探究。与狭义科学相对的是广义科学。只要不造成混淆,狭义的科学就可以承认这种广义的概念与自身是互补的关系,甚至可能是自身的基础。这种由洞见火花照亮的思维不是科学的一部分,而是有其独立的根源。

广义科学包括一切通过理性和概念的途径取得的清晰认识。这种意义上的思维不是让我们认知之前不熟悉的物质,而是澄清我们的真实意指、愿望或信念。这种广义科学等同于澄明自知的领域。

接下来还有一种思维(例如思辨哲学),它的真实性需要我们投入个人的信念才能达到。

最后,思维还可以发挥密码或代号的作用,揭露实在的同时又隐藏实在。

人类精神的上述成就是辉煌而动人的,它之所以具有科学性,只是因为它的清晰性与严格性。科学有不如它的地方,它也有不如科学的地方。科学不如它,是因为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能够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它不如科学,是因为它不能产生任何具体的知识。因此,了解狭义科学的意义是至关重要的。现代人谈到科学时,头脑里想到的就是狭义科学,尽管认识上可能有含糊之处。只有狭义科学才关注具有理性说服力和普遍有效性的知识,因此不需要我个人的完全认可。此外,恰恰是科学的清晰性,才将蕴含于哲学的目标、论据和理路中独一无二而不可或缺的东西,映衬得格外鲜明。哲学唯有与科学并肩而立,且与科学有分别,并怀有超越科学以外的追求,否则便不可能有充分实现自身的可能性。 icqX9seBwF4ibf7emG7VIKNK4gVR6nuCgnOSF2bQP1px9WVs1LzxhUlOChs2fgh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