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学术代表着一种讲究方法的(methodical)、有理性说服力的(cogent)、 普遍有效的 (universally valid)知识,下面依次探讨科学知识的这三个特征。
第一,科学与学术不能脱离 方法意识 (a sense of method)。我研究的主题本身决定了我必须采用何种方法来取得成果。我采用的方法界定了我的研究视角和所用材料的范围。科学思维的反面是不讲方法的臆测和不加批判的盲从。哪怕盲从的对象恰好是科学探究取得的成果,不加批判的盲从也不会因此而更科学。事实上,这种知识是一种迷信的“科学崇拜”。除非我对自己接受的信念有把握,否则我就会任其鱼肉,毫无防备之力。只有当我们理解了知识是用何种方法取得的,理解了知识的视角和意义,这时,知识才具有了相对性。如果我们不对“事实”作这样的限定,那么事实就蒙上了一层虚假的绝对性。
第二,科学知识是有 理性说服力的 。能够用科学方式去理解的真理,就是只看纯粹理性证据的真理。它本身就是正确的,不需要个人额外的信仰。信念是这种知识的反面。信念的真实性取决于我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在个人层面上相信它。这就是伽利略(Galileo)为什么可以在宗教法庭面前 合理地 撤回自己的观点。(据说,他在撤回地动说后说过:“但地球还是运动的。”这个故事在字面意义上是虚假的,但符合当时的情境。伽利略知道,他的撤回做法并不会改变地动说的真实性。)而在布鲁诺(Bruno)那里,他一方面愿意作出让步并撤回一切无关本质的观点,另一方面英勇地拒绝放弃最根本的哲学信念。因为哲学信念的理性说服力并非完全在于理论层面,所以布鲁诺如果放弃的话,这些信念的真实性便会被否定。因此,从本质来讲,哲学信念的真实性只能通过哲学家毫不动摇的热烈支持才能证明。
第三,科学发现具有 普遍有效性 ,其理性说服力是任何人都可以去验证的。因此,科学知识传播到哪里,科学视域就会出现在哪里。共识是普遍有效性的标志。因此,只要是人们运用科学思维的地方,科学真理就会占据上风。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缺少这种普遍有效性。因为如果某个哲学信念普遍有效的话,那就不需要个人认可了。反过来讲,科学知识的相对性也与其公认性相关。如果科研成果具有绝对意义上的理性说服力和普遍有效性,那么科研就不可能有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