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大学是以追求真理为使命的学者与学生组成的共同体。大学是自治的团体,不论其经济来源是私人赠予、历史产权还是国家拨款;也不管其最初获得的政治许可来自教宗诏书、皇室特许状还是地方或国家法令。在每一种情况下,大学的独立存在都反映了创立者的明确愿望或长久容许。与教会类似,大学的自治权——甚至得到了国家的尊重——来源于一种具有超越国家普世性质的不朽理念:学术自由。大学要求学术自由,也被授予了学术自由。学术自由是一项特权,它包括不顾大学内外一切人意图的阻挠,坚持教授真理的义务。

大学是学校——不过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学校。大学不只是上课的地方;学生必须积极参与研究,并从研究经历中获得将伴随学生一生的思维训练和教育。在理想状况下,学生要独立地思考,批判地听讲,对自己负责。学生有学习的自由。

在大学中,也只有在大学中,一个时代——在国家和社会作出让步的情况下——才得以形成最清晰的自我认识。在这里,人们可以为了追求真理这唯一的目的聚集起来。人必须有某个可以无条件地追求真理,为了真理本身而追求真理的地方,这是一项人权。

但与此同时,国家和社会对大学又有一些积极的期望,因为有一些公职需要人员具备科学素养和接受过学术训练,而大学可以培养毕业生具备这些能力。通过真诚地参与研究,不论研究的主题和具体结果如何,大学毕业生都能获得思维上的训练,很少有人会否认这种训练的潜在实用性。然而,即便有人怀疑是否真的实用,人类依然具有一种不可动摇的根本意志:决心要不顾一切界限,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真理。如果没有这种决心的驱动,人就永远攀登不到他有能力达到的思想境界。因此,大学是一个有现实目标的机构,但它必须首先超越现实,之后再更加清晰、有力、沉静地返回到现实,大学是通过这样的精神来达到现实目标的。

我们很难用语言表达何谓真理,如何获得真理。在这个问题上,答案只能在大学生活本身中间接地显现,而且即便如此,我们得到的也不是最终的答案。因此,本书接下来的内容只是得出部分答案的一次暂时性尝试。

求知是人的基本意志,大学正是以法团形式实现了这一意志。大学最直接的目的,是探寻世间可知之事以及知识能带给人的影响。这种急切求知欲显现自身的形式有观察,有系统的思考,还有作为一种客观性训练方式的自我批判。甚至在我们面对一切知识的界限本身时,面对一切思想征程所固有的特殊危险与张力时,求知欲依然活跃着。

人的求知意志的本质是统一性(oneness)与整体性(wholeness)。在实践中,统一性与整体性只能在专门领域中实现,然而这些专门领域如果不再作为同一的学术体的一部分,也会丧失其生命力。各个学科的整合将不同学科汇合成一个宇宙,这个宇宙的顶点是统一的科学的愿景、神学以及哲学。诚然,这个宇宙容纳了正反两极,这两极一次又一次分裂开来,形成矛盾和互斥的对立面。但知识的统一性犹存,因为尽管学者研究的主题和问题千差万别,但他们仍然由共同的科学 视域统合为一。

因此,大学就是以探索和传播科学真理为自己的志业的人们的联合体。

因为系统的探寻可以求得真理,所以科研是大学的第一要务。因为真理的范围远比科学广阔,所以科学家必须以一个人,而不仅仅是以一名专家的身份来献身于真理。于是,大学中的求真追求要求整全的人的严肃投入。大学的第二要务是教学,因为传播真理也是必要的。

此外,理解力的先决条件是理智上的成熟,这种成熟不仅包括心智上的成熟,也包括作为整全的人的成熟。因此,教学与科研的目标必然不只是传递单纯的事实和技能,而必须以塑造整全的人为目标,以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为目标。

勾勒大学之理念,即意味着以一种我们最多只能贴近而无法抵达的理想来指引自己的方向。我们要从三个方面展开探究。

首先,我们要考察一般思想生活的本质,大学是思想生活的一种实现形式。接下来,我们会把目光转向作为思想生活的团体实现形式的大学所固有的责任。最后,我们会考察大学的具体基础及其对大学运作的影响。 Z1u43a82s6U72T1l1RvU/8RhRmdEbbjTcFq3Shj6fQPZitp8jJmZCSiX9+BUIdB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