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多、不够好、不够快。”
明天,阿猫要向管理层做一个公开汇报。这次机会很难得,大领导在场,而且是自己带得很不错的项目。阿猫觉得,汇报做好了,升职涨薪就有底气了。
但是阿猫忍不住想:“万一我明天忘词了呢?万一大领导问的问题,我答不上呢?万一其他同事刁难我呢?万一其他人的项目完成得比我好呢?”
越想越糟糕,阿猫最终失眠了。第二天的汇报,阿猫说话磕磕绊绊,还不如平时给下属安排工作流利。阿猫对自己很失望,觉得自己很失败。
阿猫的这个故事,原型来自我的客户、团队等不同的人。但不论性别、年纪、行业还是岗位,大家的焦虑表述中都有相似的几个元素:未来发生的事、自我批判、负面评价、失去控制、无法解决困难的恐惧。
弗洛伊德将焦虑定义为 “不确定的恐惧” 。在心理学中,焦虑是一个大分类,毕竟我们能确定的事情非常少,不确定的事情非常多,这就导致 焦虑是常见的情绪之一 。焦虑常见,但并不是所有情绪的终点,它可以引起二级、三级情绪,也可以由其他情绪引起,互为因果。
与愤怒一样,焦虑也是我们的本能情绪之一。如果说愤怒保护了我们的生存,那么焦虑能推进我们的发展,去探索一个又一个未知领域,渴望把未知变成已知。
因此,焦虑情绪既有好处也有坏处,不适合片面地去评判。另外, 焦虑情绪不等于焦虑病症 ,只要生活和工作没有受到影响,那么有就有了,无须改变。
如果确实想减少自己的焦虑情绪,或者改变自己看待焦虑的态度,那么我们可以顺着 内在情感逻辑 ,了解一下自己。
我在前文有提到,情绪是对刺激的“反应”。与其他情绪不同的是, 焦虑是预期情绪 ,即刺激事件尚未发生,焦虑提前出现了。
然而正像巴甫洛夫的狗,情绪也形成条件反射。碰到相似的事件时,相似的感受和想法会被激发,最终出现一致的反应。这也是我不断提及的认知行为基础模型。当我们深入了解自己在哪些时刻、怎样的事件中,会出现哪种情绪,就可以看清自己的内在情感逻辑。
现在很多人认为,焦虑是不好的,但作为一种正常情绪,焦虑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发挥了非常多的正面作用。
比如,担心考试会考砸的学生,会努力学习;担心自己做饭不好吃,提前看好菜谱做准备;担心自己会被辞退,没有收入,努力做好工作。
当我们担心未来的事情会“不够完美”的时候,就会努力去改变当下,以做好准备迎接挑战。焦虑的好处显而易见: 风险控制 ,避免陷入困境; 精益求精 ,得到能力范围内最好的结果。
有一个说法是,抑郁面向过去,焦虑面向未来。我们对自己进行一些提问后会发现, 焦虑的实质是结果导向 ,为结果没达到60分而担心和紧张,等结果达到了60分,又为自己没达到80分而紧张,周而复始。
这跟工作里的KPI、OKR等绩效考核的办法非常相似。每个人对考核及格线的标准都不同。有的人可以坦然接受60分;有的人只能接受80分;有的人会把及格线直接等同于满分线,只要有一点扣分,就会焦虑;还有的人,即便已经满分,还想拿下附加题。
绩效考核会给人带来压力。如果一份工作钱多、事少、离家近,还没有太多要求,那么我们懈怠一点也没什么。如果一份工作要写周报、月报、各类报告,所有报告都要求你检讨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做完的事情有多不好,那么我们的焦虑、对自己的评价,都会变得不好。
道理很好懂,似乎把及格线降低一点就能让自己松口气,不那么焦虑。但是当这个要求放到现实里,会变成一个不小的挑战。
我有几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〇不达标会怎样?
〇其他人不达标的时候会怎样?
〇这个标准是谁来定的?
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很多人会描述自己的担心、紧张、恐惧,有的人会有躯体反应。这个问题会让人重新回到焦虑的时刻,唤起相应的感受。
第二个问题,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不达标的情况,提供可能性。别人的做法能等同于自己的可能性吗?不一定。我们完全可以说,我是负责人,我不达标很要命;别人是实习生,他不达标无所谓。那么,差不多层级的人有没有?更高一级、更厉害的人有没有?他们的可能性是什么?他们的做法是否更值得参考呢?
第三个问题,找权威。为什么要对自己那么苛刻呢?是谁制定了无法企及的标准?是谁让我对自己那么苛刻呢?
很多人反感第三个问题,说这个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实际上,我们并不会天生对自己提出如此细化的社会化要求,都是后天习得而来。 制定标准的就是“超我” 。有一些人的心目中,这个超我可能是某一个具体的人。这位重要他人持续不断地跟你说,你这样做不可以,你应该怎么样。有的人甚至在自我批判的时候,脑海中浮现出重要他人的声音,内摄了他人的评判标准。
其他人的评判标准仿佛一场考试,而我们像一个时刻在考试的好学生,为了及格不断努力。我们十分恐惧不及格的后果,只要一想到自己可能不及格,就会批评自己。
为了迎合某一个标准不惜自我否定的思维模式,也被称为“好学生心态”。这是一个网络用词,并不是一个心理学定义,然而非常准确地描述了中国乖孩子们焦虑背后的需求: 渴望掌控未知,满足自己的控制欲。
尽管焦虑可以推动进步,但过度的焦虑会带来伤害。习惯性的自我批判,可能导向自我否定,不断叠加,形成新一轮的焦虑和其他情绪。
接下来我们聊一聊,与焦虑共处的办法。
工作场合里的焦虑分为两种: 工作焦虑,人际焦虑。
工作焦虑涉及我们的职场底气,包括业务能力、职业前程、财富、荣誉感、危机应对。如果业务能力非常强,事业欣欣向荣,钱赚了不少,自己名声也好,而且没有突如其来的危机,焦虑肯定就少了。但这样完美的情况非常罕见。
我们这些凡人,还是会为工作本身而焦虑。
人际焦虑是情绪劳动中占比非常大的组成部分。
我们要应对三类关系: 与同事、上司的关系,公司内部和公司外部的关系,私人关系和工作关系。
同事、上司这两个关系好理解。跟同事相处得很好,跟同事吵架撕破脸,跟同事像陌路人,这三种情况都有可能给不同的人带来焦虑。如何与上司适度打交道,不会说错话做错事,也是一大焦虑来源。
至于公司内部和公司外部的关系,业务岗体会更深。比如在推进项目的时候,公司内部卡流程。或者公司外部对接的业务,公司内部不认可,把项目搅黄了。还有更气人的,自己辛辛苦苦做起来的外部项目,公司内部擅自把你换走。有的时候,公司内部和外部同时对你实施情绪打压,两头都讨不着好,又必须硬着头皮干,这些都会造成人际焦虑。
最后一类私人关系和工作关系,是最不好相处的。没有一本书能够讲明白,如何分清交情和公事。有的人认为职场无朋友,但实际上人心是肉长的,很多工作能办成,确实靠人情。而且人跟人相处,如果聊得来,很容易感情深,这些事情都是基于人性,没有标准答案。这就导致在人际关系这张成绩单上及格分数线是多少,我们永远不知道。
在这里我建议你可以尝试 给情绪起名字 ,特别适合在焦虑和愤怒时使用。命名情绪也是情绪管理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我来举个例子:
阿猫跟我诉说她的焦虑时,一开始只有很模糊的描述,比如我不开心,我睡不着,我不舒服。
模糊表达不利于自我觉察,这时候就可以为情绪命名。于是我问阿猫以下问题:
〇可以形容一下,是怎样的不开心吗?
〇如果把不开心比喻成一种动物,会是什么样的动物?
〇这个动物在什么时候会出现?
〇你跟动物相处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〇你希望这个动物变成什么样?
〇怎样做可以让动物变成你期待的样子?
我们把“不开心”看作一个实体,让情绪暂时与阿猫分开,阿猫就有机会好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共情自己,并且看到了改变的可能性。焦虑背后的需求是拥有掌控感。当我们拥有了改变的办法时,掌控感就回来了。
这份掌控感不会一下子很充沛,但是你会感觉有了方向,有了头绪,可以去试一试。大不了回到原地而已。
除了把情绪命名为动物,蒂凡尼·瓦特·史密斯的《情绪之书》也提供了很多情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拓展思路,更好地觉察。
现在回答最难的问题:道理我都懂,为什么我做不到?
答案也很简单:因为 缺乏体验 。
我依然用考试来举例子。课本上有数学公式,但是只用课本上的数学公式去参加高考,能考到高分吗?非常难。因为课本之外还有推导公式,以及各种已有模板的计算题、应用题。要想考出好成绩,学生就需要做各种习题、听老师讲解,还要大考、小考、模拟考,锻炼心态。
练习的过程,就叫体验。
回到问题本身,我知道焦虑不好,我知道要跟情绪相处,为什么我没有办法跟情绪相处?因为缺乏练习,缺乏体验情绪本身。
刚才所说的命名情绪的流程,就是了解情绪、与情绪相处的过程。
了解情绪后,无须评判,把情绪这只小动物,放在那里就可以了。
与情绪相处要大量的练习,听起来要耗费很多时间,但好处是,你可以静悄悄地练习,没有人知道你练了多久。
你可能觉得,为什么我练习了这么久还会自我批判,有点泄气。然而,量变会引起质变,改变会来得很突然。
在第二章第一节,我会展开说一说在职场环境中如何停止自我批评、如何肯定自我。
在第四章第四节,会专注讨论缓解焦虑的具体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