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被冒犯,源于心理边界的“表达”缺失

“为什么总是不顾及我的感受?凭什么不尊重我!”

常常涌上心头的小情绪

阿猫入职一年了,跟同事相处得还可以,但是有一件事总让她惦记。坐对面工位的阿狗对她很好,有时候阿猫工作出错了,阿狗也会打个掩护,帮忙改好。阿猫是新人,很感激她,只是心里总有件事:她们一起喝奶茶吃饭,阿狗总是赖账。

阿猫委婉地跟阿狗说了一下,想着阿狗总能听明白吧。阿狗答应了,但过后依然赖账。阿猫觉得自己很委屈,感觉自己吃亏了,于是跟另一个同事吐槽。同事就不理解了:多大点事啊,不至于。

阿猫一听,更委屈了。明明理亏的是阿狗,怎么在同事嘴里成了自己不对呢?

阿猫、阿狗、另一个同事,谁对谁错呢?

“你太敏感了。”

“你想太多了。”

“太矫情了吧。”

“别那么玻璃心。”

“有必要这么斤斤计较吗?”

以上这些话,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有的时候,我们会误解别人,确实是想多了,或者别人大咧咧的,心思没那么细腻,显得我们太计较。

然而除了误解以外,被得罪、被冒犯也是真实存在的。比如阿猫的情况,她感觉到的吃亏和委屈,都是源于没有被同事阿狗公平对待。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常常听到有人说,“别人对你好,你也要对别人好”。于是,我们就有了一种预期,别人也是懂这个道理的,所以我对别人好,别人也理应对我好。

这个概念延伸开来,就是 我期待拥有对等的人际关系

对等的人际关系就是 我认为的付出等于收获 的关系。出问题的地方就在于 “我认为”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付出等于收获”的天平,然而自己认为合理的天平,放到别人心里可能并不公平。

当这个天平被打破时,我们就会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好,不公平。

比如阿猫的例子,同事阿狗可能是神经大条,是记忆力不好,或者故意赖账。另一位同事认为这件事不至于,就是他心里的天平和阿猫不一样,觉得一点奶茶钱不重要。

被冒犯的方方面面

被冒犯是常见又容易有分歧的感受。同一件事情对不同的人来说,被冒犯的感受并不一致。也就是说,冒犯的标准很难统一。

这个轻量级的感受会在很多细碎场景里出现,比如两句很常见的话,一是 “他为什么不尊重我的感受” ,二是 “他凭什么这样对我” 。这两句话积攒多了,会让人放不下,心里总想着。

在这里我们要区分一下,被骚扰、被伤害、被骗钱,这些已经远远超过了冒犯的程度,有的还是违法行为。我所说的 冒犯是人际关系中自己认为不公平的待遇

下面我列举的一些场景,会让你想起工作上遇到的谁呢?我会留出一个空位给你写人名。这个人可能是你的领导、同事、下属,也可能是你的甲方、乙方、客户、合作方。

你可能越看越生气。如果太生气了,缓一缓再继续,也可以跳过这个部分。

场景1:

我勤勤恳恳加班赶进度,累点没关系,多赚点就行。平时挺和善的( ),这次却没有关心我加班累不累,过后也没给我调休,就连加班费还是我主动问过后才有。他/她怎么看不见我的付出呢?

场景2:

( )一点都不懂业务,提的要求也含含糊糊,话都讲不清楚。我通过自己查行业资料,绞尽脑汁去推测,好不容易猜中了( )想要什么,写出了方案。他/她对方案很满意,但经常在凌晨给我发微信,催我完成进度。有必要这么为难人吗?

场景3:

( )粗心大意,写的文件总有些小错误,会喊我帮忙检查一下。其实我不想管,又不好意思拒绝,但是帮忙查出来后,( )只会说谢谢,跟领导汇报的时候完全不提我,过后也没请我吃饭。我感觉被利用了,他/她摆明了是抢我功劳啊。

场景4:

我是一个善于为别人考虑的人。( )周末加班,我取消了出去玩的计划,专门去公司陪他/她,我还请他/她吃饭。没想到,( )竟然觉得我烦,冲我发脾气。这人也太以怨报德了,我付出这么多,成肉包子打狗了。

场景5:

( )总是听不懂人话,笨笨的。我只好耐着性子一步一步教,要是我来干,早做完了。收到成品我傻眼了,( )完全没按照沟通的要求去做,就像跟我对着干似的。这工作态度,摆明是耍我啊。

场景6:

认识( )有一段时间了。这个人什么都好,就是太八卦。我今天穿什么鞋子、多少钱,我午饭吃什么,各种琐事都打听。我们只是普通同事,没必要跟查户口似的天天问吧,真是莫名其妙。

这些场景全部来自真实案例。可以看到,“被冒犯”这种感觉会发生在不同关系的人之间,生气不至于,但就是浑身不自在。我无法在这里列举所有的场景,但希望通过这些例子,帮助你觉察情绪,并且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〇你一直忘不掉的,让你不爽但又不至于生气的场景是什么?

〇让你不爽的人跟你是什么关系?

〇对方做了什么让你不爽?

偶有被冒犯是正常的,因为每个人的观念不一样,有的人考虑事情不周到,社交技能不成熟,就会冒犯到别人。别人为什么冒犯你,这是别人的事,也可能是别人父母的事,但我们这些外人是管不了的。

我建议你多在乎一下自己,把注意力拉回到自己身上,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这件事会让自己感觉被冒犯?

被理解与被照顾

就像我在本章第一节里提到的,情绪只是一位邮差。当邮差送出一份写着“被冒犯”的信件时,我们就要解读一下了。

三毛有一句话很好地描述了这种感觉:“心里好似要向一件事情去妥协,而又那么的不快乐。”

这种感觉也叫委屈。 委屈来自一个词——“应该”

比如,学生 应该 好好学习,父母 应该 为孩子考虑一切,打工人 应该 完成分内事。

“应该”这个词,就藏着我们默认的处事规则,而且我们会认为其他人也执行这套规则。当一个人做了“不应该”的事情,或者“应该”做的事没做,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人不对劲。这种反常行为,我们很容易误解为别人针对自己。

人跟人之间偶有误会很正常,我们都有自己的一套规则,判定不同难免有分歧。然而,常常感到委屈,觉得别人故意让自己不开心,可能需要了解一下,这种情绪背后的需求是什么。

比如上文提到的,同事对你过于关注,跟查户口一样问东问西。这是有地域特色、家庭特色的习惯差异。打听别人的隐私、干涉别人的私生活,在有的人眼里是亲近的意思,是在表达喜欢你:你不是外人。但是在有的人眼里,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于是冷漠对待,甚至嘲讽。

“你管那么多干吗,很闲吗?”

“我是关心你!”

双方没犯什么大错,也没有坏心肠,但是关系变尴尬了。双方都按照自己的规则去做事,然而心理边界不同,发生了碰撞,最终觉得自己的善意被当成了恶意。这里的需求是 被理解 ,希望别人自动能理解、明白我的社交边界是什么,并且按照我的社交边界来相处。

再比如,很多人认为我迁就别人,别人也应该迁就我。当别人没有换位思考的时候,就会失望。

“我对他/她那么好,让步了那么多,凭什么不考虑我的感受啊!”

“这人太自私了,不识好歹。”

这种埋怨是职场上最常看到的矛盾。内部合作、跨部门合作、对外合作,大家都没有原则性错误,却常常认为对方不为自己考虑而心生怨气,沟通也变得情绪化,陷入毫无意义的拉扯中。

这里的需求是 被照顾 ,希望通过交易的方式,先给出一份“照顾”,“购买”别人对我的照顾和迁就。

我们都知道,人性是自私的,会更关注跟自身有关的事。非亲非故,要求别人理解自己、迁就自己,合理吗?别人的处事规则是怎样的?和我的规则完全一样吗?规则不同的人,如何合作呢?

答案很简单:表达。

心理边界必须被“表达”

我所说的表达包括言行两个方面。

言,即讲清楚边界;行,即执行边界。

别人冒犯到我们、让我们感到委屈的时候,正是我们的心理边界现形的时候。心理边界像通了电的栅栏,平时安安静静,被触碰到了才会发出“嗞啦”一声,把人电得难受。

趁此机会,我们可以反问自己两个问题:

我想被怎样对待?

我不想被怎样对待?

然后再问一个问题:

怎样让对方知道?

第一个第二个问题是你要表达的内容,边界到底是什么,第三个问题,是你表达的方式。

最好的表达方式是, 不带评判地说出想要和不想要的,行动与说话的内容相一致 。表达清晰、言行一致,别人才会明白我们的边界不是开玩笑,需要被尊重。

这只是一个理论策略,怎样落实到工作里呢?如果碰到不讲理的人,就要踩我们的边界怎么办?

表达是个需要不断练习的技术活。本书第三章第一节,会从内心上教你建立自己的边界;第三章第二节,则是设计好的对外表达边界。整个第三章会告诉你,怎样在职场里全方位凸显你的心理边界,如何巩固这项技能。

希望你能写一写刚才提及的三个问题,尝试看到自己情绪背后的需求,这对于后面的步骤来说非常重要。

委屈与愤怒的关系

愤怒是比委屈更浓烈的一种情绪。

委屈是延绵在自己内心的不满、埋怨,但不会感觉痛苦。

愤怒是对外发起攻击,有可能是因为害怕,有可能是因为遭到严重伤害。愤怒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更大,下一节会专门谈谈愤怒。

遭遇不同,我们的情绪会有差异,与此同时,每个人的反应也有差别。有的人即便受到很大的伤害,依然只是感到委屈,无法愤怒,只能憋在心里,既说不出口,也无法维护自己。

有的人受了委屈,会无法控制地愤怒,而且持续、反复生气。

如果你感到痛苦,无法控制这些负面情绪的发生,而且为此失眠了一段时间,我建议你见一见三甲医院的睡眠科或精神科医生。 fM9Om86dgWln1/ccJg6z4wFKUtRdnANu/sDGfCjKcKoJu3hAwL4dyQ1NGdxQz05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