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除了给我们带来收入和成就感之外,还带来了不少烦恼。
〇上司不讲理,完全不听建议,我感觉很无奈。
〇我怎么跟那个烦人的同事相处?
〇跟不上工作节奏,总感觉很累,不顺心。
〇我不喜欢公司的风气,待人接物很烦。
〇工作太不顺利,我睡不着。
做管理十多年,新老朋友常常咨询我关于工作的问题,希望少一些烦恼和困顿,可以更理智、更高效地去工作。刚开始,我会给出解决办法,朋友们一听,都能懂。然而回到实际工作中,他们依然是“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管理学可以从组织利益的角度去“规范”一些行为,但是个人并没有成为百分之百的受益者。事情即便是当下解决了,也很容易反复。朋友的负面情绪依然存在,下一次很可能再犯。在道理和执行之间,似乎缺失了一些可以让人彻底改变的东西。
我和朋友们谈得愈发深入,尝试找到偶尔可以治标却很难治本的原因。最终,我在心理学找到了答案: 我们在工作中体验到的负面情绪,源于未被满足的内心需求。 当需求一直没有得到回应,这种不满就会持续,影响着你的工作表现。
在我看来,你不喜欢的工作氛围、不喜欢被对待的方式、不满意的工作待遇,都是你感到自我被入侵和破坏。别人尝试要求你舍弃自己的“游戏规则”,强迫你接受他的“游戏规则”,让你臣服。不论别人是有意还是无意,你感受到的都是自我被压制。当自我被压制时,需求自然难以被看见,更不要说被回应了。这时候,你就会产生委屈、愤怒、沮丧、恐惧等负面情绪。
情绪让你的思想开小差,不是跟你对着干,实际上是给你通风报信,让你看看自己的内心需求。
将心理学理论与实际工作场景联系起来,我看到了一个理解工作中情绪的新角度。
一天有24小时,除去睡觉的8个小时,我们清醒时候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工作上。如果要加班,这个时间就更长了。
有的人上班会憋出一肚子气。
如果我问:“为什么生气?”很多人会回答:“因为他是错的,所以我生气。”
我换一种问法:“为什么他错了,你会生气?他犯错,你需要承担哪些后果?是因为这些后果你难以承担而生气,还是因为打乱你的计划而生气?”
相信大家会给出丰富多彩的答案,比如“错的事情理应要纠正”“错误的观念传播开来世界就糟了”“这么扭曲的价值观必遭谴责”等。
听起来是就事论事,但是我们仔细回想,用理智的口吻去包装自己的情绪并不困难。自己以前的有些“辩解”,现在考究下来也是不客观、不准确的。
我们很少有机会去好好处理自己在工作中的情绪。要么“做事要紧”,忽略了自己;要么深陷其中,影响了工作。
要想得到更客观的判断、更清晰的头脑,不是消灭情绪,而是善待情绪,探究情绪背后隐藏了些什么。
激发我们情绪反应的事件,在心理学上称为“刺激”(Stimulus)。
刚才有关生气的提问,我们就可以标记为: 让人生气的人和事是“刺激”,我们生气了是“反应”。
很多人在网上与人吵架,正是想消灭坏人、错事,来满足自己维护秩序的需求。辩论的胜方会觉得自己行侠仗义,感觉很满足。但是在工作中,我们就不敢那么鲁莽了。从小到大,家长和老师不断灌输给我们“做人要低调,枪打出头鸟”“做人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别那么自私”。我们内摄了这一套规训,工作上指出别人的错误既不低调还伤人,是违反规训的大事,绝对不能做。
这时候,我们没办法用行动来回应维护秩序的需求,于是情绪就冒了出来,左右着我们的思想。
在工作中被刺激到了,有情绪是谁的错?我在工作中什么都想要却什么都要不到,怎么办?到底哪些是理性需求,哪些是内心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中,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在底部,往上分别是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需求。以前我们会说,吃饱了才能思其他,最新的理论认为, 需求层次没有先后之分。
我们在满足生存需求的同时,同样希望获得尊重,实现自我。
人类很聪明,不会因为内摄了前人的智慧而放下自我需求。我们带着放不下的需求去工作,不被回应的次数越多,就越有情绪,最终积羞成怒,对别人生气:“为什么你们让我难堪?为什么你们不照顾我的感受?”还会对自己生气:“为什么我就是做不到?我太差劲了!”
还有人在早年的成长经历中,有过被拒绝、被忽视的创伤,觉得自己是不好的、不配得的,连自己的存在也是别人的负担。尤其是提出需求这件事,光想一想就有负罪感。为了回避早年的创伤,很多人会选择在工作中压抑需求,忍气吞声。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需求是本能,人人都有。如果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需求得到了父母的回应,并且获得足够多的帮助,内心就会得到满足,学会说出需求,索求资源,长大后戾气会少很多。可惜,我们通常带着遗憾长大。需求不但没被满足,甚至讲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即便有人想帮忙,我们也会一次次错过索求的机会。
幸运的是,我们已经长大,可以亲自去补全内心缺失的一角。
现在,我们知道了“刺激—反应—需求”之间的关系。碰到刺激我们的人和事,我们会有反应。这些反应不一定需要改变,但是由此打开了一扇门,我们有机会探寻到自己内心需求是什么。
学会正确地索求,满足内心需求,我们就会有力量去重构自己的世界。
“不管好坏,你生存的社会就是这个样子,你要是有心好好生活下去,就得在这个社会现实里建设你自己的良好生活——毫无疑问,这种建设包括批判与改造。”
哲学家陈嘉映老师在《何为良好生活》一书中的这句话,也是我写这本书的目的: 如何重构我的世界。
我们的世界由不同的零部件组成,其中三大件是朋友、家人、工作。不喜欢的朋友可以拉黑,换成喜欢的;家人换不掉也改变不了,我们只能通过自我成长,让自己舒服一些。而工作介于两者之间,不得不干,改变的空间又比家人要大一些。
那么,我们可以从工作入手,索求资源,改造世界。
这本书不是指点你如何让工作顺风顺水,而是将工作里的体验变成工具,来实现自我成长。我会尝试提供一些帮助,教你“薅工作的羊毛”,把负向的工作体验扭转成正向的工作方法。
运气最好的人,工作没有烦恼;运气较好的人,有能力跳槽;运气差的人,饱受工作折磨,而且动弹不得。
既然已经在井底,那么别放过井水、苔藓、晨露,全部用起来。
我们在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体力劳动、情绪劳动,只赚回工资就太可惜了。我们还要赚到更多的额外收益,从“我与工作”“我与他人”“我与权威”的关系中,解读出自我,实现自我成长。
本书以案例为主,讲理为辅,力求写出能在工作中直接使用的方法论,用实践验证道理。
书中的案例主要有三个来源:
1.工作经历,包括我的经历,十多年管理工作的经验,以及帮助别人解决过的问题;
2.共性情况,我会总结出不涉及隐私的共性规律,汇编成故事;
3.参考文献,除了经典文献,每年心理学界也会有新观察、新总结。
心理学知识帮助我描绘出一条从表象到内里的路径;工作经历和教练对话,让我共情到其他人在工作上的感受来自哪些认知,并最终影响其行为。我在自己的工作中会尝试不同的言行,以便看看带来哪些不一样的反馈;我也会观察其他人改变认知之后,行动会有哪些改变。好比拼装家具,只看说明书不行,我会带着你一起看看别人怎样“拼家具”最有效,执行的障碍是什么,以及如何破拆难点,以便少走弯路。
为了保护他人的隐私,以工作经历和客户的共性情况举例时,我会统一称为“我的朋友”,主角名字统一为“阿猫”“阿狗”,并改变其中的关键信息,包括姓名、性别、行业、年龄等。
很多人觉得,变得更好太难了。确实,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也觉得,“从临床与人类学的角度看,健康人格的出现似乎是个意外”。
所以我们不用执着于变得“更好”,而是 尽量多去尝试,停止不良操作,记录正面反馈,建立新的路径依赖。
比如前面提到的场景,上司不讲理,完全不听建议,这是刺激;自己感觉很无奈,这是反应。
看完这本书,你会明白这份无奈的背后,隐藏着不同需求:
〇我希望我的意见被认同。
〇我希望获得上司的认同。
〇我希望上司只认同我。
〇我希望工作结果让我满意。
〇我希望项目带来很多提成。
〇我希望对项目有控制权。
明确了需求,你就不会憋着劲儿只对付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情绪再也控制不了你,你会走出牛角尖,拿解决问题的钥匙。工作、同事、上司,都是满足你的需求的工具而已,你有权利也有能力选择其他资源去实现目标。
当我们对工作有掌控感时,痛苦就会减少。上班的时候,看到讨厌的人,你不再烦躁;下班了,你也不会为没做好的事懊恼。大脑放轻松了,才有空去考虑如何让自己快乐。
为了一步步实现这些改变,本书的论述分为四步: 觉察需求—满足需求—改变认知—重构环境。
要完成这四步,我会理清情绪、需求、知行三者的关系,心理学和哲学在此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书中不会直接探讨心理学理论,但是会用心理学中的概念,书中会尽量标明来源。
在书目结构上,第一章论述“我的心理底线是什么”,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第二章论述“我的心理优势是什么”,自己已有的资本;第三章论述“获得力量应对工作”,掌握方法论;第四章论述“调用资源重构环境”,扩大自己对外部环境的影响。
希望这本书能帮助你从工作的感受和体验中抽取出内心需求,掌握有效的满足方式。最终,调整认知基模,自信满满地生长出自我,获得充盈的心理效能去重建自己想要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