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
量力而动,善败由己

得到联合创始人&CEO脱不花

我带着满满的感谢之情,祝贺小宅出版了这本书。

一直以来,我思考的一些问题,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和解决,而这本书恰恰给了我系统的回答。

为什么道理都懂,但问题就是解决不了?

小宅的观点是:因为“习得性无助”。

我们的很多痛苦,来源于认为自己的痛苦“独一无二”。这种痛苦带来的是一种孤独感,认为自己没有支持,孤立无援,而且光凭自己的力量无法抗衡,这份痛苦难以摆脱,自己只能无可奈何地与之共存。更深一层的含义是,自己的痛苦是不正义的,是错的,就不应该痛苦。因此,自己不可能被理解,痛苦“独此一份”,没有支持就更理所当然了。

事实上,我们的痛苦与他人共通。

这本书结合了感受和工作两个看似不相容的元素,深入探讨痛苦的根源,并提供了缓解痛苦同时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

我发现小宅的逻辑和其他人的方法论不一样,她在解决两个问题:

●道理我都懂,为什么做不到?

●同样的方法论,对别人管用,为什么对我无效?

书中提出:先理解感性,再执行理性。

小宅没有鼓励大家颠覆自己或者评判自己,而是就地取材,观察一下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趁此机会了解自己,把优缺点都当作“素材”,用来尝试,开拓新的局面。

当个人成长只是一个自娱自乐的小尝试,好像没那么困难,也没那么羞耻。

理解自己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痛苦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经历中习得的。这一认知,可以帮助我们摆脱无助的状态,重新找到解决问题的动力和信心。

这和企业教练的对话过程非常像,关注情绪的同时谈事,针对具体问题找解决办法。

有一个应用场景挺有意思,即本书第三章第四节的“优秀的求助,是一场联谊”。

我在工作中也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懂得向他人求助。一是没有这个意识,默认所有事情要自己默默干;二是过不去内心的那道坎儿,觉得求助很丢脸。这个“求助”的定义会扩散到颇为宽广的范围,比如工作交代不清导致自己工作有困难,按道理,应该找上游同事或者布置任务的领导问清楚,有的人会把开口问人也归类为求助,于是自己吭哧吭哧埋头苦干,最后偏离轨道,事倍功半,耽误了自己也耽误了事。

劝人放下面子去求助,这会对抗人的惯性思维。然而书中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去解读,提出求助会带来事业、人际和情感上的多重收益,需要的只是在行动上做一些小改变。如果从小的求助开始尝试,那么难度就会降低很多。小宅提供了很细致的策略,一步一步讲解怎样做到有效且有安全感的求助,方法很温和。

当我们做出一点小改变,外界的反馈必定随之变化,进而松动原有的惯性思维。从感受到收益,再从收益回归感受,原本习得而来的无助,慢慢被现实里的控制感所取替。

这就是主导自己人生的开始。 syhtpQiWqn6tSlkzypVNgo/gWg1H1XBH0H4xUAuc6myrapZuq/BlIPADhxnmkm/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