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我们初步探索了工作场合中常见情绪背后的内心需求。
情绪是我们适应环境和适应社会的一种工具。当外部环境对我们产生了冲击,由此出现了情绪,我们顺着情绪的指引,不断了解自己的需求,满足这些需求,个人成长就会缓步前行。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有情绪了,在乎这些感受、情绪,承认它们,不为其出现而感到害怕,做一些让自己快乐的事,心理学上称其为自我关怀。
哈佛谈判小组出版的一本书叫《高难度谈话》,该小组经过15年的研究得出结论,在做困难事情之前,首先平稳情绪,然后才能继续执行。
而同样的“先情绪后逻辑”的做法,在第三章中会有大量的实战应用。这也是我和团队工作15年后,实践发现可以快速帮助团队成员成长的办法。
意识到自己有情绪,在心理学上叫觉察。第一章的多个章节提到过如何觉察自己的情绪。从自己的想法,到呼吸、心跳、肢体动作、面部肌肉,都能帮助我们觉察自己所处的情绪状态。
自我关怀的方式并不难,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
〇每天给自己留最少三十分钟的放松时间。比如冥想、散步、瑜伽呼吸。
〇拥有独处时间,做回真实的自己,允许自己释放真性情。
〇发生了不开心的事情,要给自己补偿,哄自己开心。可以和朋友聊八卦,也可以做点自己爱好的事。
〇给难熬的日子设置一个期限,到期限了,放假休息,休息好后再出发。
给自己设置休息的时间,也给兴趣爱好设置享受的时间,照顾好自己才有余力照顾好情绪。第四章第四节会给出更多自我关怀的做法。
下面,我给出一个情绪与内心需求对照的表格。我会示范填写,后续生活中,你可以用此表格梳理自己的情绪,然后放下,停一停,过一周再重新看看自己所写的内容,问问自己: 如果我回到一周前,我会如何安慰当时那个难过的自己?
这个方法并不是让我们沉浸在情绪当中,而是探索与情绪有关的信息,进一步了解自己状态和思维。
在实际案例中,只是在脑海里想象回答这些问题,不但没有效果,还容易反复沉浸于情绪中,难以抽身。只有写下来,最好是手写,我们才能调动理性思维去组织语言,梳理始末,真正“看到”自己的情绪,不再被情绪所控制。
当我们弄清楚情绪背后真正的内心需求是什么,就能从根源开始,理解自己,减少情绪内耗。
越了解自己的情绪,越能成为情绪的主人,理性才有机会参与到思考活动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