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惯性否定者必须抢先一步承认“我不行”

“无论我做什么,我都觉得自己不会做好。”

我很差,与事实无关

阿猫负责了一个新项目。她对这块业务很熟悉,但新项目的汇报对象是大老板,不再是阿猫的上司。阿猫跟我说,这个项目肯定要办砸了。

我问她,为什么不敢呢?是项目进度不好吗?还是担心领导有其他看法呢?

阿猫说,都不是,项目进展顺利,领导也是非常好的人。但是她认为“无论我说什么,大老板都会认为我是一个差劲的人”。虽然大老板从来没说过这样的话,但是阿猫坚信他会这么想。

阿猫的想法就是惯性否定。在这个故事里面,阿猫惯性否定的对象是自己。她从理性上明确知道自己工作没有问题,也非常清楚大老板是一个好人,没有苛责过她。然而她在感性上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不好的,认定大老板会给她差评。除了这件事以外,阿猫对其他事情也有类似的判断。

这当中有一个思维模式: 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但坚定地认为自己做得很差,而且认定其他人也是这样认为。

阿猫看不见自己的优势,认为自己身上全部都是缺点,不配得到表扬。

惯性否定自己,也有人说是惯性的自我贬低,或者说是自卑,内核是: 在别人贬低自己之前,抢先贬低自己。

听起来好像很荒谬。为什么要赶在别人贬低之前先贬低自己呢?别人不一定是来贬低的啊,那不是白遭罪了吗?

换一个角度,如果认定别人的出现等同于伤害自己,那么提前完成伤害,再受伤时说不定就没那么痛了。还有一个可能,别人看到你已经伤害了自己,就会放弃伤害。当一个人不期待从任何人身上获得表扬或者认可的时候,那么最糟糕的情况,也不过如此。就算被人用很难听的话贬低或者辱骂,也只是复述事实而已,自己也承认。

这是我们心理上的一个防御机制,目的是保护自己不再受到贬损的伤害,提前做出伤害,控制“伤情”。

很多从小被贬损的孩子,成年以后还是摆脱不了否定自己的思维模式。就算自我有所成长,明白不应该贬低自己,但还是做不到。

表扬与批评的失衡

前面章节提到过的“好学生心态”,会在各个方面影响我们的想法。

读书时,我们会按照家长、老师、社会的要求去做选择题。比如,如果做对的题不够多,我们就像一个不合格产品一样,是一个不及格的学生,是一个不好的学生。悲哀的是,除了这套评判体系之外,我们没有其他判断标准。

然而,这套评判体系在对与错当中是失衡的,只负责挑错,是扣分式的单一标准。仔细回想,我们很容易因为几道错题被骂,但是要做对很多题才能得到表扬。这样的评判体系缺乏共情,也鲜少体谅。

我们内摄了这一套评判系统,并且扩展到逻辑思维中,伴随我们长大。很可能人到四十,依然想做一个好学生,为自己做对的题目不够多而自我折磨。

惯性否定,是在别人改卷子之前,自己先给自己的卷子打0分的行为。

把期望降到0分,那么,后面再有对的题,就变成了一个额外的馈赠。道理似乎很简单,真实生活却不是那么一回事。

当我们给自己打0分的时候,就会认为自己不配被善待。比如,我们认为自己是一个考0分的坏孩子,那么考到60分的及格奖励,我们就不配拥有了。考了90分会送一个玩具,得0分的孩子配吗?不配。考100分能得到一个游戏机,我们才考了0分,那差得太远了,想都不敢想。

“我不配”的想法,被称为 低配得感

确实,很多事情需要被打分,如考驾照、KPI等。然而打分不等于生活的所有。如果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我们的自信和自爱,往往来源于非功利性的认同。

一个不用打分系统看待自己的人,会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无论我是0分还是100分,我都能拥有100分的快乐,因为分数决定不了我是谁,而且我值得被重视和被爱。

“这是我应得的”的想法,被称为 高配得感

高配得感的人比较容易接纳自己,不会为难自己,或者在事情还没发生时去想象极端的可怕后果。因为他得到的表扬与批评是相平衡的,让他的自信和自爱都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发展。

惯性否定者的内心需求是渴望无条件被看见、被认同,不想再被评判。

为什么有的人长得好看、家里有钱、学历也高,却被一些人品很差的人给欺骗了呢?骗子固然可恶,但还有一个可能,这个优秀的孩子是不自信的好学生,从小获得的认同和表扬非常少,少到认为自己只配拥有一个这么差的伴侣。

骗子只需要随便讲点认同和赞扬的话,低配得感的好学生就会甘之如饴,获得了童年缺失的养分。

这也是比较残酷的一面。我们从小到大缺失的东西,总有一天会找补回来,这时候,我们会变得脆弱。

与其被人钻空子,不如我们自己主动去选择,如何获得缺失的部分,用更安全、更有掌控力的方式去调整自我认同。

惯性否定对内也对外

惯性否定并不是只针对自己。

你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定会碰到一种人,不论你说什么,他总要跟一句拆台的话,可能是酸不溜秋,可能是阴阳怪气,反正挺扫兴的。

比如,你买到了很喜欢的手机,很开心地跟同事说,有人冷不丁说一句“你别太嘚瑟,说不定一会儿就摔坏了”。或者其他人夸你,今天看着很精神,这个人也会来上一句“这有啥值得说的”。

这些话听起来攻击性不强,也不一定是嫉妒。但是我会注意到,无法承受别人获得夸奖的人,通常也无法承受自己获得夸奖。也就是说,惯性否定者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差劲的人,不一定会说别人不值得;但习惯性否定别人做得好的部分,那可能要注意了,这种人极大可能也会否定自己的好,难以抑制自己不泼冷水。

惯性否定不论对内还是对外,底层逻辑都是把注意力聚焦在缺点上,看不见优点,同时夸大缺点。

用更通俗的话来说,事情有黑有白,还有灰。惯性否定者会看不见白,只盯住黑,还会把灰说成黑。

所以,减少对自己的否定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识别下意识的负面评价,不论这个负面评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一旦出现否定的话语,立刻停下来,然后想想: 为什么我会在这个时候去否定呢?

从这个问题入手,去了解有哪些因素会激发自己的惯性否定,就能梳理出这个行为模式的整体逻辑。

重要的镜映

我们连续讨论了自我怀疑、发言紧张和惯性否定这三种情况。三种情况逐层递进,都涉及外部评价和调整自我认同。

有人反问我,完全不在乎外部评价,是不是就好了呢?

人的自我功能当中,人际关系能力也是其中的一项。我们想通过减少一部分能力来获得健康的心理能力,这行不通,矛盾了。我们要对自己的优点进行挖掘和肯定,与此同时,也要区分有哪些评价不用理会。

好的外部评价不等于正面评价。

在心理学上,好的外部评价最重要的是客观。像照镜子一样,我们可以通过评价看到自己的特点,脸是圆的还是方的,眼睛是大还是小。好的评价不会评判“你脸圆不好看,方才好看”,也不会羞辱贬损“你以为你很好看,好意思吗?”。

中立、温和、不带评判的外部评价,心理学上称为镜映。

提供镜映的客体通常是父母、老师、同龄朋友等。

如果成长过程中,提供镜映的客体做出了评判的行为,对我们评头品足,贬低我们,那么我们会相信评判的结果,并且继续使用这套评判思维去看待自己,变得低配得感。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连续50天真诚地夸赞一个女孩,每天记录她的变化。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女孩从相貌、气质、肢体语言都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

好的镜映不是说假话,不是瞎夸,是对你真实拥有的特质进行表达和表示认同。当自己的特质被注意到,而且不断被强调特质是如何好的时候,我们才会从这些反馈里面看到真实的自己,就像照镜子一样,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特点。

学会寻找自己的优势是第二章的重点,看见真实的自我。而寻求社会支持系统,寻找真心夸赞你的人,则是第四章的内容,获得解决办法。

第一章的看见情绪、第二章的看见自我、第四章的解决办法,会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如果你对后续章节的内容感到困顿,不妨回到第一章,对自己的感受再做体会,重新梳理。

要注意的是,如果你不想否定自己的优秀,也不想否定别人的优秀,与此同时,你对自己感到愤怒、自责,这种持续的愤怒和自责影响到了你的日常生活,那么很值得跟心理咨询师谈一谈。 WyUrcMcgIWe3H5hwG4nzibGTVmciBx1dH3trB+1w5y0Rf0WpDfintHkzUbN2ovb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