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发言紧张,心中有“怪物”

“我说了这么蠢的话,一定会被看不起吧!”

我一说话就有罪

阿猫最近碰到了新情况。给团队开会的时候,阿猫特别紧张。明明是驾轻就熟的工作,就是莫名其妙地担心自己会说错话,觉得自己的安排没办法让所有人满意,所以下属们可能讨厌她。

阿猫说,这只是第一层烦恼。第二层烦恼是,当她感觉到自己被下属讨厌的时候,就会变得生气,忍不住会骂人,跟团队其他人起争执。

阿猫性格虽然强势,但内心很善良,她知道自己不应该生气,也讨厌自己跟其他人吵架。她希望对别人好,但不知道怎么改变。

我们来看看这个故事中包含了哪些元素。

〇场景

只有在一个特定的场景才会触发阿猫,那就是“作为领导在部门会议上公开对下属进行日常工作安排”。

〇人数

阿猫在公开安排工作时会担心自己说错话,私下则没有问题。

〇高要求

她认为自己的安排没办法让所有人满意,也就是说,阿猫认为自己必须让所有人满意,且坚信自己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

〇极端推断

阿猫从自己的判断里,推断出所有下属都讨厌她。

〇反应

阿猫一想到自己被人讨厌就生气,觉得其他人对待自己不公平,于是她开始骂人,散发攻击性,想制止别人的恶意。

〇情绪反刍

阿猫非常讨厌自己的不自信和攻击性,出现自责。

最重要的一点是,阿猫以前好好的,最近才出现问题。根据以上提到的六个方面,阿猫回忆起了最近发生的事情,导致自己出现了判断偏差。然后,她就可以任选一个或者多个环节对自己进行干预,有效改变自己的感受和行为。

不管是突然变得发言紧张,还是一直发言紧张,这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内心需求。当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人的行为就会有所反应。

接下来我们来探索一下,有哪些元素会导致人紧张?发言紧张背后的内心需求是什么?

激发紧张的元素

发言紧张是一个正常反应。

社交能力很强的人上台演讲或者表演之前,都需要调整自己,鼓鼓劲儿,进入状态,才能登台。登台不怯场反而亢奋的人并不多,可以说这少部分人是为舞台而生,就是吃这碗饭的。

没有这个天赋的普通人,常常被某一些特定元素激发了紧张。比如阿猫的故事当中,六个元素都有可能激发她的紧张。

然而,每个人被激发的元素并不相同。有一些很细微的元素也会让人紧张,比如,空气的味道、灯光的强弱、衣服是否舒适、其他人的精神面貌,甚至PPT有没有错字等,任何细枝末节都有可能成为激发紧张的元素。

而这些元素,其他人很难理解:这有什么好在意的?不管不就好了?

情绪被理解是很奢侈的要求,我们还是回到自己身上,尝试理解自己,完成觉察。

不论激发紧张的元素是什么,我们都会有一个情感逻辑,把某一个特定元素导向一个后果,这个后果非常可怕,我们无法承担也无法解决,由此激发了某种情绪。

这并不是我们主动完成的流程,而是心理上自动推进的因果关系。我暂且把可怕的后果称为“怪物”。在自动推进的因果关系中,我们坚信自己没做好的时候,就会被“怪物”伤害。“怪物”如此强大,我们没有办法反击,也没有力量保护自己。

当这个因果关系形成了以后,公开发言给了“怪物”伤害我们的机会,自然就紧张了。

我看过各种支着儿,比如把其他人想象成萝卜、白菜;或者变成评委,演讲时在内心点评其他人的衣着、外貌、坐姿。

我相信方法有很多,核心在于一点: 消解他人的反馈对自己的影响。

公开发言中的紧张情绪往往来自别人的反馈。回想一下自己的公开发言:

〇自己没发挥好,会给其他人留下坏印象吗?

〇印象不好是“失败”吗?

〇这一次印象不好,会影响往后的工作吗?

〇印象不好有没有挽救的办法?

〇发言没做好,把工作做好也没用吗?

这些问题,前几个是逻辑滑坡,把一件小事推向了极端的后果猜测,后几个是考虑可能性,削弱极端猜测的伤害。

小结一下, 短效解决发言紧张的办法有,一是削弱其他人的“评审权”,二是反复对自己强调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适度的发言紧张不是大问题,掌握技巧应对过去就可以了。如果像阿猫一样很惊恐,做了一些自己认为过分的行为,过后又自责,非常想解决这个问题,那么,需要往深走一步,了解背后的内心需求。

被惩罚的那个我

在继续探索之前,我想先聊一个心理学实验:婴儿的恐惧是如何形成条件反射的。

1920年,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华生,对一个9个月大的婴儿进行有关情绪因果的实验。实验刚开始,将一只小白鼠放在婴儿身边,婴儿一点都不害怕。当婴儿想去摸小白鼠的时候,研究者敲击金属,发出巨响,把婴儿吓得打战。

婴儿被吓了几次以后,只要见着小白鼠就会哭。小白鼠等于巨响,巨响等于吓人,所以小白鼠等于吓人。这个因果关系在孩子脑海里形成了强烈的记忆,后来还有所延伸。小婴儿后来对其他毛茸茸的东西,包括兔子、狗、皮大衣、娃娃等,都产生了恐惧。

跟这个可怜的婴儿一样,伤害我们的“怪物”很有可能来自我们曾经受到过的惊吓。换句话说,吓人的并不是公开发言本身,而是发言不好的后果,这个后果是我们自己加工、联想出来的。

我的这个说法,很多人不认同:“我的结论是根据客观条件推断得出来的,你怎么说是我加工、联想出来的呢?”似乎自己的害怕被否定了,是一件错事。

还有的人会问我:“你这么说,是不是因为我太差太笨,才会有错误的联想?”

都不是,我没有以上的这些意思。很多时候我提出一个可能、描述一种情况,仅仅停留在表达层面,并不是评判。

结合华生的实验,联系我们自身,婴儿真的怕毛茸茸的小动物吗?伤害并不是小动物造成的,然而婴儿会形成“1小动物→2突然的巨响→3受惊吓”这样一个内在逻辑。

如果做一件事情总是受到惩罚,这种负强化会让我们缩短逻辑线路,跳过中间流程,把情绪和某一件事情直接挂钩,看到1直接去到3。这就是自动进化的因果关系的形成。

那么,我们现在探索的正是缺失的第2步或者更多的步骤:

1公开发言→2__________ →3紧张

第2步的填空,需要你来填。这个空可能一下子填不出来,也可能有更多的推进步骤,不过我相信,留下这颗觉察的种子,你准备好的时候,就会允许这颗种子发芽。

除了个人经历外,还有一种可能是我们内摄了别人的因果关系。

内摄、内化在很多心理学书籍中都有出现。通俗地讲,内摄是生搬硬套,内化是融会贯通。我举一个例子帮助理解。

市面上有一种立方体西瓜。要种出这种西瓜,要在西瓜很小的时候套上一个立方体的壳。西瓜不断地长大,当它触碰到壳的时候,无法突破出去,但是它必须生长。这时候,西瓜只能按照壳的形状长成一个立方体。最后,壳拆开,西瓜已经长成立方体,不会变回圆形了。

西瓜活在这个立方体的壳里,也一直以这个样子展示自己,忘记了自己原本的形状。

仔细去回想,我们一定听过父母、长辈、老师说:

〇你必须这样做,不然会有可怕的后果。

〇你不能这样做,不然会有可怕的后果。

这类因果关系很强势,不给理由地圈定了我们的行为雷区。但是,给结论是授之以鱼。如何从原因推断出结果,如何选出高权重的影响因素等授之以渔的判断技巧,并没有同时传授下来。于是,我们就像壳里的西瓜,没有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只能生搬硬套别人的因果关系,接受了可怕后果的唯一性。

问题随之出现。被制约着生长的自我,实际上持续被惩罚。因为失去了其他选择,只好把别人评判标准里的“满分”,挪用为自己标准里的“及格”。这个标准如此之高,导致自己拼尽全力才能“及格”,还常常自责做得不够。

做得足够好才能获得认同,这也是发言紧张背后的内心需求:求求你喜欢我。

当我们在面对人群说话时,会忍不住渴望讨好在场的所有人,让大家都满意,并且认定别人满意了,自己才不会面对可怕的后果。

压力太大了,得松一口气啊。

接下来,我们一起尝试找出一些可能性。

给自己一个不完美的机会

认知行为心理学认为,如果经常给人的某种行为施以正强化(奖励),这种行为就会巩固下来;如果不给强化或给以负强化(惩罚),该行为就会减少或不再出现。因此,强化很重要。

那么在精神分析流派当中,干预惩罚性超我有益于自我适应性,减少对自我的过度评判和压抑。

不论是哪一个流派的理论,都指向一个目的: 减少不必要的痛苦。

道理都懂了,怎样做到呢? 从“知道”到“做到”,连接的桥梁是“体验”。 我们可以在工作中不断去练习、感受、觉察,循序渐进地去改变。

注意,操作要循序渐进,不要一下子去冲击自己最大的困难,从小事情开始去验证后果的真伪。

比如阿猫的例子中,她认为没有办法让所有人满意,然后大家就会讨厌她。这个因果关系是真的吗?其他同事的每一次发言都是完美的吗?你会因为别人的发言不完美而讨厌一个人吗?其他人也会吗?你确认过吗?阿猫可以在会议结束后,逐一确认这件事情。

可能有人会反驳说,你当面去问别人讨不讨厌你,别人肯定说不是啊。

没错,一个人讨厌你,连说都不敢说,这种人有什么能耐?那你还担心什么呢? 力量在你身上,不在别人的审判权上。

当阿猫看到因果关系不成立,就能撼动后果所带来的恐惧,自己也有了跳出情绪牛角尖的机会。

当下意识出现极端化的判断的时候,记得停下来问问自己:还有其他可能吗?

这是一句很有力量的提问。

很多人到了这一步,就能觉察到自己的不合理推断,随之而来的情绪也会得到缓和。

有人会很担心,万一核实后发现后果是真的,怎么办?

有问题,那就解决问题:

〇为什么你会讨厌我?

〇为什么我们的关系会变差?

〇是一个人单方面的原因还是我们双方面的原因?

〇我们各自可以改进的地方是什么?

〇我们能协商的是什么?

〇我们如何达到协商的效果?

〇我做不到,那谁能帮我解决?

〇同事、上司,还是朋友能帮忙?

〇我怎样向别人求助?

……

把问题看成一个工作任务,而不是一种批判,解决起来会更理智。 以上这些做法,正是尝试重建内在情感逻辑。

我们不想变成那个看到小白鼠就自动联想到巨响的婴儿,我们也不想变成那颗长成立方体就忘记自己还能变圆的西瓜。

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任务。最大的困难可能在于发起挑战的勇气。对自己发起挑战,提出这么多的疑问,不一定立刻就能做到。有的问题如此尖锐,问都不敢问。

当然,我并不是让大家轻视公开发言,而是减少负面情绪的束缚,发挥出自己正常的水平。我们需要一些时间去积累勇气,去验证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才能相信自己能够面对后果。那我们如何在日常工作中抓住改变的机会呢?在之后的章节里,我会展开来说。

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公开发言让你持续难受,产生一些躯体反应,比如手抖、冒汗等,而且反复去想好几个月,那么,你可能需要一些专业的帮助了。 WyUrcMcgIWe3H5hwG4nzibGTVmciBx1dH3trB+1w5y0Rf0WpDfintHkzUbN2ovb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