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理论认为,湿气属于“六淫邪气”之一,具有重浊、黏滞、趋下三大特性。“重浊”指湿气会让身体产生沉重、困顿之感,仿佛被无形重物束缚;“黏滞”表现为病程缠绵难愈,症状反复发作,如湿疹总是时好时坏;“趋下”则意味着湿气易向下侵袭人体下部,引发下肢水肿、阴部潮湿等问题。根据湿邪与其他邪气的结合及产生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类。
内湿:根源在于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脾胃如同身体的“运输队长”,负责水液代谢。当过度食用生冷食物(如冰淇淋、生鱼片)、油腻食物(炸鸡、红烧肉)或甜腻食物(蛋糕、奶茶),脾胃不堪重负,无法正常运化水液,就会导致水湿内生。《黄帝内经》中提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明确指出内湿与脾胃功能的紧密联系。
外湿:由外界潮湿环境引发。长期居住在地下室、潮湿的老旧房屋,或在梅雨季节频繁外出且未及时擦干身体,湿邪就会通过皮肤毛孔、口鼻侵入人体。南方地区因气候湿润,居民受外湿侵袭的概率明显高于北方,这也是为何南方祛湿养生更为普遍的原因。
寒湿:是湿邪与寒邪结合的产物。此类湿气常伴随怕冷、手脚冰凉、关节疼痛且遇寒加重等症状。在寒冷潮湿的冬季,若不注意保暖,或食用过多寒凉食物,就容易形成寒湿。比如冬天频繁喝冰饮,寒与湿相互勾结,损伤人体阳气。
湿热:湿邪与热邪交织而成。表现为口干口苦、身体发热、皮肤油腻易长痘、大便黏腻且气味臭秽等。现代人饮食多辛辣油腻,加之生活压力大、情绪易郁而化火,湿热体质的人群日益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