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网络ID背后,都有一个现实中的坐标。I Show Speed的坐标,始于美国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这座位于“铁锈地带”边缘的城市,既非纽约那样的世界都会,也非洛杉矶那样的娱乐之都。它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中西部城市,沉静、务实,似乎与I Show Speed直播中所展现的、永不停歇的癫狂气质格格不入。然而,正是在这样一片看似平凡的土壤里,一个Z世代的数字原住民,找到了他与世界连接的方式——摄像头、麦克风,以及一根永不掉线的网线。
达伦·沃特金斯二世(Darren Watkins Jr.),出生于2005年。他的童年与青少年时期,与全球无数同龄人一样,浸泡在YouTube、Twitch和各种网络游戏的奶酪里。他并非出身于演艺世家,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媒体训练。他最初的创作冲动,源于最朴素的Z世代社交法则:记录、分享、并渴望被看见。
他在2016年前后开启了自己的YouTube生涯,早期的视频内容,与当时千千万万的游戏少年并无二致:直播自己玩《NBA 2K》或《堡垒之夜》,发布游戏集锦,偶尔分享一些生活片段。在那些略显青涩的影像里,我们依然能看到他日后风格的雏形:面对游戏中的精彩或失败,他会爆发出远超常人的情绪反应——激动时手舞足蹈,语无伦次;沮丧时则会痛苦地哀嚎,甚至用头撞击桌面。那时的他,或许只是在无意识地模仿那些更早成名的、以夸张风格著称的游戏主播。但渐渐地,“夸张”本身,从一种吸引注意力的手段,内化成了他直播的本体。
他为自己选择的ID——“I Show Speed”——本身就是一个精准的自我宣告。“I Show Speed”,直译为“我展示速度”。这里的“速度”,不仅指向游戏操作的迅捷,更是一种能量释放的速率。它预示了其内容的核心:一切都必须是快的、激烈的、高强度的。在观众注意力只能维持数秒的算法时代,I Show Speed用一种近乎本能的直觉,选择了“能量密度”作为自己内容的核心竞争力。他的直播间,必须时刻保持沸点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沸点美学”逐渐演化成几个核心的、可被识别的品牌支柱:
首先,是永不枯竭的、混乱的能量。I Show Speed的直播,与其说是一场“节目”,不如说是一场持续数小时的“行为艺术”。他会在椅子上疯狂弹跳,仿佛安装了弹簧;他会突然对着摄像头进行毫无征兆的“死亡凝视”;他会在赢得游戏后,像野兽一样咆哮,甚至砸坏键盘和显示器。这种能量,是原始的、不加修饰的,甚至带有些许破坏性。它打破了主播与观众之间的“安全距离”,让观众时刻处于一种“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的期待与紧张之中。
其次,是对偶像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C罗)近乎宗教般的狂热崇拜。他将C罗的标志性庆祝动作“Siiuuu!”化为了自己的战吼。这声尖锐、悠长、撕心裂肺的“Siiuuu!”,贯穿于他几乎所有的直播。它既是庆祝胜利的仪式,也是表达惊讶的感叹,更是与粉丝互动的口令。这种对偶像的极致模仿,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它为他混乱的直播内容,提供了一个稳定而清晰的记忆点,一个可以被轻易模仿和传播的迷因内核。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与观众之间毫无保留的、高强度的互动。I Show Speed是“直播”这一媒介的终极产物。他的情绪,完全由直播间的实时反馈所驱动。观众的评论、“斗内”(Donation)的留言,甚至是恶意的“钓鱼”和“trolling”,都像燃料一样,不断地被他投入自己的情绪熔炉。他会因为一条赞赏的评论而欣喜若狂,也会因为一条嘲讽的留言而暴跳如雷。他将自己完全暴露在观众的“火力”之下,让观众成为了他这场“真人秀”的联合导演。正是这种极致的互动性,让他与粉丝之间建立了一种畸形而又稳固的共生关系。
然而,这把能量之火,在照亮他的成名之路的同时,也灼伤了他自己。他那毫无遮拦的言行,如同一匹脱缰的野马,频频闯入雷区。2021年,他因在直播中对一位女性玩家发表了充满性别歧视的暴论,而被全球最大的游戏直播平台Twitch处以“永久封禁”的极刑。此后,关于他“厌女”、“有毒”、“行为低俗”的指控便如影随形。
他的形象,在西方世界里是高度分裂的。一方面,他的粉丝群体(大多是更年轻的男性观众)将他视为反叛、真实、带来无限快乐的“GOAT”(Greatest of All Time);另一方面,主流媒体和批评者则将他视为网络文化“劣币驱逐良币”的活样本,一个需要为自己言行负责的“坏榜样”。
他成了一个矛盾的集合体:既是流量的宠儿,又是舆论的弃子;既是粉丝的国王,又是平台的“定时炸弹”。他所展现的“真实”,在一种文化语境下被解读为“有毒”,但在另一种文化语境下,又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
没人知道,这些记录着他最癫狂、最失控、最“不正确”的视频切片,正像一艘艘无人驾驶的数字方舟,搭乘着YouTube的算法洋流,漂向一片全新的、对其一无所知的大陆。在那里,等待他的,不是审判,而是一顶即将为他加冕的、名为“甲亢哥”的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