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节
患有抑郁症的我的未来会如何?

杨发辉 洛桑卓玛

案例故事

小玲是一个15岁的女孩儿,是家里的独生女,成绩优异,乖巧懂事。小玲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异了,她跟着母亲生活,父亲和她的关系既不亲密也不是很差。小玲的母亲是个商人,虽然平常工作繁忙,但她一直尽自己的全力给小玲提供优质的生活条件和陪伴,小玲知道母亲的不容易,所以她努力为母亲减少负担。在小学的时候,她就已经开始帮助母亲做家务,周围的街坊邻居都说小玲比同龄的孩子更加早熟和懂事。小玲和母亲的关系很好,平常也会和母亲积极地沟通交流。

在一次和亲戚家的孩子玩闹的时候,亲戚家的孩子在和她发生争吵时说她的父母之所以离婚是因为小玲。小玲当时没有表现出很大的反应,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小玲的睡眠质量开始下降,再到后来开始有失眠的症状,她会在床上睁着眼睛思考,她在想是不是真的是因为自己父母才离婚的。这件事令她很苦恼,但是她没有和父母交流。对于父亲,她害怕听到父亲承认自己是他们离婚的原因;对于母亲,她害怕这个问题会伤害母亲。所以她没有勇气向他们寻求答案。

小玲在学校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是因为这件事的影响,她的成绩开始下滑,最后,在小升初考试的时候不出意外地考砸了,没能考上理想的学校,只能去读一个不怎么样的初中。进了初中,她的情况依旧没有好转,甚至变得更差,她开始出现身体颤抖、晕厥等症状,小玲的母亲这才发现小玲病了。小玲被带到医院进行检查,但是医生检查不出器质性的病因。甚至小玲的姥姥觉得小玲是撞上了什么“脏东西”,还去寺庙里给小玲求护身符。小玲的状况依旧不见好转,不仅如此,她还开始实施轻生行为,有一次小玲的母亲在厕所发现了割腕自杀的小玲。小玲的母亲这才觉察到小玲是心理出现了问题,于是她带小玲去看心理医生。最后,诊断结果是小玲患上了抑郁症。

对于小玲的抑郁症,小玲的母亲虽然知道情况不乐观,但是因为她认为自己以前得了产后抑郁症都能好起来,所以坚持认为小玲能撑过来。不定期出现的晕厥导致小玲不能好好上学,医生也建议让小玲在家吃药治疗,等病情好转后再上学,小玲自己也对上学、交朋友失去了兴趣。后来小玲的母亲给她请家教让她在家里学习,所以在初中三年里小玲去学校上课的次数屈指可数,她的朋友也只有邻居家的一个女孩。而在这三年里,小玲的病情得到了好转。

初中三年没能正常上学的小玲,中考成绩不尽如人意,她的母亲建议她考个职业高中,最后小玲听从母亲的建议去了一所职业高中读书。那所职业高中在另一个城市,虽然小玲的母亲不放心她,但是为了未来的发展,她还是让小玲独自去了那所学校。小玲不想让母亲失望,所以她也没有拒绝。后来,小玲在学校实施自伤行为被老师发现,学校的老师在知道小玲有抑郁症后开始劝小玲退学回家治疗。小玲的母亲只能带小玲回家。

回到家后,小玲的母亲又带她去看心理医生,她对小玲的未来充满了担忧,她觉得小玲不能好好念大学的话只能跟着自己经商。她和小玲讨论未来的计划,小玲依旧努力去理解母亲,但是在她们讨论完未来的发展计划后,小玲服药自杀,被送往了医院。

专家解析

家庭是青春期孩子成长的首要场所,是影响个体社会化及发展的重要微环境。家庭是个体发展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中,亲子关系作为个体一生中持续时间较长的关系,对孩子的发展的影响最为深远。这个案例中父母双方破裂的关系及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都有问题,孩子的早熟使其承受着异于同龄人的压力,从而导致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

因为流言蜚语,所以孩子对父母的关系破裂有了错误的认知,陷入了抑郁状态。虽然孩子平时和家长(母亲)有很好的交流,但是孩子一直没和家长交流这个问题,家长也没有观察到孩子的不对劲,最后随着不良情绪的积压,对抑郁心境的处理不到位,孩子最终患上了抑郁症。又因为家长对抑郁症的一知半解,使其对孩子的情况有了错误的判断,觉得孩子能自己好起来。这使得在后续的治疗中,家长没能起到一个良好的作用,而且在孩子的病情没得到好转的情况下,对孩子施加压力,使情况进一步恶化,这是非常危险的。在这种时候家长最应该给予孩子的是无条件的安全感,以及情感支持,孩子未来的发展确实是个大问题,但是在孩子的生命安全面前,所有问题都应该让一步。

除了家,学校是孩子生活和社交的主要场所,在发现学生患有抑郁症后,学校应该做的是努力帮助学生走出病情的困扰,给孩子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同学间相互理解和支持,鼓励和肯定孩子,使其逐步建立学习信心、明白人生的意义。

专家支招

▶对于小玲

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改变对父母关系的错误认知,认识到父母离异跟自己没关系,缓解这种自责情绪,并建立自我的情感边界。除此之外,还要认识到向母亲表达自己真实的主观感受并不会伤害母亲。要在良好的社会支持和外界帮助下寻找迷失的自我、探寻真实的自我、重建新的自我。要在学校和家庭共同支持下,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对于家长

避免小玲再度产生自杀行为,给予她物质和情感上的抚慰、无条件的支持和积极关注,给予小玲足够的安全感,积极地与小玲交流,帮助小玲改变对父母关系的错误认知,并助其重建自我控制,重树希望。家长对心理疾病的认识欠缺,使其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家长应学习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会与处于自杀危机中的孩子的相处、沟通技巧,和心理咨询师进行良好的配合。家长要对孩子的心理危机足够地重视,没有任何事能比孩子的生命健康和心理健康更重要。

▶对于学校

在发现小玲的自杀倾向的第一时间,学校应该搭建多方协作平台,建立班级、学校的预警系统,及时与小玲的父母联系,协商制定危机处理预案。寻求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必要时寻求专业医院心理医生的帮助。对小玲进行成长辅导,班级内部创设良好的氛围,给予小玲情感上的支持,给小玲一个良好的社交环境。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应严加防范小玲可能出现的自杀行为,定期找小玲谈心,鼓励小玲把内心的痛苦宣泄出来,释放积聚的不良情绪。 QMoQdOI4X8gmjlCI/FtbWsT4KkKTav1Ivxl4qEC9GXb82XSl0zix8l8Ngdljw2S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