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危机的概念最早是由国外学者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来的,是指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既不能回避又无法解决时所出现的心理失去平衡的状态(俗称“心理崩溃”)。当个体处于危机状态时会产生一系列心理生理反应,常见的心理反应有焦虑、恐惧和抑郁,重度抑郁时会出现自杀意念甚至自杀行为,这是最严重的危机状态。儿童青少年身心尚未发育成熟,心理较脆弱,承受压力和打击的能力较差,遭遇负性生活事件时很容易发生心理危机,因此,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危机问题,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本分册的作者均为临床心理卫生工作的一线专业人员,书中20个故事分别是各位作者临床心理工作中遇到的真实案例,通过这20个真实故事来呈现未成年人的心理危机发生的常见原因、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和变化规律以及表现出来的危机行为的特征,同时,每一个故事都配有专家解析和专家支招,使读者能够很好地了解这些危机发生的原因、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预防和解决这些危机的方法和措施。
为了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未成年人心理危机发生发展的真实情况,本书在编写中尽可能真实地呈现故事的原貌,包括有些严重危机状态中的极端情绪反应的描述,如自残自杀行为或攻击他人、破坏环境的行为等,这些内容可能会引发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的模仿行为;专家解析中涉及对家长和学校的过失的分析,也可能会引发未成年人对家长和学校的怨恨与责备,因此,建议未成年人在监护人的指导和陪伴下阅读。本书最适合的读者为未成年人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中小学教师以及广大的心理卫生工作者。
长期以来,我在处理儿童青少年心理危机的临床工作中,经常听到孩子的父母、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发出这样的疑问:“今天的孩子究竟是怎么了?他们为什么这样脆弱?”事实上,有这样疑问和困惑的不仅是这些家长,还有成千上万的家长们。本书用20个鲜活的案例和专家解析来呈现生命痛苦的故事是如何展开的,从而试图回答广大家长们的这些疑问和困惑。但是,这20个案例并不能完整系统地反映未成年人心理危机的全貌,仅仅呈现了未成年人常见的心理危机状况,同时,我们首次用讲故事的方法来描写和阐述未成年人心理危机的相关知识,难免有不完善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最后,我要衷心感谢为本书编写付出辛勤劳动和智慧的各位作者,他们分别是:西南大学心理学部的杨发辉主任和李兴、洛桑卓玛、龙海伦、李亚琪、陈金钰、刘杰和陈峙虎七位老师;重庆市第十一人民医院青少年儿童心理科的郑汉峰主任和唐德剑、代硕、刘闰、李嘉雯、周晨曦、张静怡六位老师;重庆市殷弘教育/一滴暖流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咨询师卢逃涛;重庆市渝中区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的刘建华主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的陈晓鹭、杨祥英老师。特别要感谢杨发辉和郑汉峰两位副主编,他们在百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为本书的编写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智慧。
蒙华庆
于深圳市儿童医院
2022年11月6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