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陀罗,起源于4世纪的古印度,由梵文“mandala”音译而来。曼陀罗一词共有三种解释:(1)在梵文中,“manda”意为“本质”“根本”,“la”是“得到”的意思,于是曼陀罗就有了“获得本质”的意思。后来在翻译时,又被译为“坛”“轮圆”“聚集”等意。曼陀罗最初是佛教用语,信徒通过对曼陀罗的观想与膜拜进入冥思,修炼身心,具有宗教精神性、仪式性和神秘性的特征,是宗教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图式之一。(2)词根“manda”,有“座位、场地”的意思,但不是一般的位置或场地,是祭祀时的祭祀之地和中心坛位;后缀“la”,二者构成的“mandala”表示坛城,是宇宙的象征,坛城中心就是宇宙的本质。古老的印度文化会因事设立坛城,事毕则毁去坛城,这一习俗至今还以沙画曼陀罗的方式在密宗(包括印度教密宗和佛教密宗)里存在和重复着。(3)来源于《简明印度哲学词典》。词典将“mandala”解释为曼陀罗,在《吠陀经》中是神的居所,是有法力的圆。而且,圆的含义还包括时间上的周转运行,以及运行中朝向心灵的解脱,趋向圆满。
佛教中曼陀罗也是一种传统的修行方式。佛教认为,曼陀罗是一种心中构建的宇宙模型,反映了宇宙的状态,即一种圆融有序、融通内摄的圆满状态。平日里,修行者要先观摩一下曼陀罗图画,然后进行观想,从而达到个体心理与宇宙和谐统一的目标。每逢有重大宗教活动或仪式,喇嘛们就会用大量的彩色细沙制作曼陀罗,绘制他们心中神奇的佛国世界,在圆内逐步用沙勾勒和描绘代表佛的殿堂与芸芸众生的图案。绘制手法精湛细腻、用色鲜艳靓丽、耗时长久,可能持续数日、十几日甚至几个月不等。这些细沙来自不同颜色的石料甚至是宝石、玛瑙等研磨而成的、色泽鲜艳的细微沙粒。绘制完成的曼陀罗精美绝伦,甚至是难以置信的美。最后,经过简单而庄严的仪式,这个美丽而精妙的坛城就会被毫不留情地铲掉,顷刻间化为乌有。这个过程象征着这件作品的使命已经完成,有归于无。似乎世界上美的事物都是短暂的,只有记忆可以长存。当需要再次使用时,人们会再一次开始设计和绘制。曼陀罗的绘制通常还出现在壁画和唐卡中。曼陀罗被描绘在寺院各殿的墙壁或天花板上,寄予了绘制者对人们的美好祝福。他们认为,当人们从曼陀罗旁边或下面经过时,美好的祝福自然就会从天而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