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陀罗绘画心理治疗是一种艺术治疗。艺术治疗(art therapy)是一种通过使用艺术形式进行创造性表达从而达到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治疗方式。艺术治疗是艺术和心理学的交融,是一门新兴的心理治疗方法,同时也是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通过积极的艺术创作、关注创作过程、分析创作作品,应用心理学理论、心理治疗关系和文化心理学中的人类经验,不断地提升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健全程度。
在荣格把曼陀罗绘画引入心理治疗领域之前,人类已经很早就意识到艺术活动蕴涵着治疗的作用。当人类对大自然出现恐惧、喜悦等情感时,会在岩洞中留下许多壁画以表达敬畏之心,这些壁画有着各种各样的形式和内容,象形文字、陶器图案、各种建筑物和服装上的符号等都是人类用来表达和交流的工具。
千百年来诗歌、绘画、音乐、文学等艺术潜移默化地发挥着缓解人类精神痛苦和抒发情绪的作用。著名诗人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昂扬奋发,虽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蜀道艰难,更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浪漫乐观、豪迈积极。苏轼《定风波》云:“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体现了在人生逆境中的坚韧、旷达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苦难现实的精神超越。著名画家齐白石擅长画水墨虾、蟹、鱼、蛙等动物,生动形象,趣味盎然,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这些符号和意象受到文化的影响,已被赋予丰富的心理内涵。本书作者非常注重对古诗词的意象探析来解读曼陀罗绘画中的独特文化心理寓意。
国外最早实践艺术治疗的国家是英国和美国。
美国的玛格丽特·南姆伯格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了艺术治疗的探索之旅,提出了“艺术治疗”的概念。她让病人自由绘画,直到出现一个图像,然后她会提问病人关于画的问题,并对画画展开联想式解析,深入了解病人的潜意识,从而更好地达到治疗效果。
1945年,英国艺术家阿德里安·希尔出版了《艺术与疾病》。希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心理创伤的士兵进行了艺术治疗,通过绘画帮助他们疏解被潜意识压抑的情感。后来,希尔同医生兼艺术家爱德华·亚当森将艺术治疗法引进精神病院鼓励“自由表达”,见证了病人们通过艺术表达实现自我治愈的过程。他们还收集了约6000件绘画作品。
1969年,美国成立了专门的艺术治疗组织——艺术治疗协会(Americ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AATA),从此艺术治疗作为一种心理疗法获得了业内的认可。
艺术治疗已发展了近百年,但是曼陀罗绘画治疗的科学研究和相关实践却发展缓慢,相关理论探讨也不多,实证研究更是屈指可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压力日益增大,心理和行为问题频发。回归艺术、抚慰心灵,心态平和地宠辱不惊、闲庭信步、看云卷云舒的日子不应当仅仅是人们的一种期盼和理想,更应当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