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工作任务】

任务3.1
基本原理

3.1.1 透光率和吸光度

当一束平行光通过均匀的溶液介质时,光的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透过溶液,一部分被器皿反射,如图 3.1 所示。设入射光强度为 I 0 ,吸收光强度为 I a ,透射光强度为 I t ,反射光强度为 I r ,则

在进行吸收光谱分析中,先用参比溶液调节仪器的零吸收点,再测被测溶液的透射光强度,所以反射光的影响可从参比溶液中消除,则式(3.1)可简写为

图 3.1 物质吸收光示意图

透射光强度 I t 与入射光强度 I 0 之比定义为透光率或透射比,用 T 表示。

溶液的 T 越大,表明它对光的吸收越弱;反之, T 越小,表明它对光的吸收越强。

为了更明确地表示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常用吸光度 A 表示,其定义为

A 值越大,表明物质对光吸收越强。 T A 都是表示物质对光吸收程度的一种量度, T 常以百分数表示;两者可通过式(3.4)相互换算。

3.1.2 光的吸收定律

1)朗伯-比尔定律

朗伯和比尔分别于 1760 年和 1852 年研究了吸光度 A 与液层厚度 l 和溶液浓度 c 的定量关系,总结得出光的吸收定律,即朗伯-比尔定律:

式中 A ——吸光度;

c ——溶液浓度;

l ——液层厚度;

K ——吸光系数,与入射光波长、溶液的性质、温度等因素有关。

(1)定律含义

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通过一均匀、非散射的吸光物质溶液时,在入射光的波长、强度以及溶液温度等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其吸光度 A 与溶液浓度 c 及液层厚度 l 的乘积成正比。

(2)定律适用范围

适用于物质对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的吸收;适用于均匀、无散射的溶液、固体和气体。对溶液一般只适用于浓度较低的稀溶液。

(3)吸光度具有加和性

当溶液中同时存在多种吸光物质时,则实际测得的吸光度是几种物质的吸光度之和,即

2)吸光系数

朗伯-比尔定律中的比例系数“ K ”的物理意义:吸光物质在单位浓度、单位厚度时的吸光度。吸光系数是物质的特性常数,表明物质对某一特定波长光的吸收能力, K 越大,则物质的吸光能力越强。因溶液浓度所取单位不同, K 常有两种表示方法:

(1)摩尔吸光系数( ε

当浓度 c 的单位为mol/L、液层厚度 l 用cm为单位时, K ε 表示,称为摩尔吸光系数,其单位为(mol·L -1 )/cm。其表示浓度为 1 mol/L,液层厚度为 1 cm的溶液,在一定波长下的吸光度。这时朗伯-比尔定律变为

(2)百分吸光系数(

百分吸光系数也称为比吸光系数,指浓度 c 为 1%(1 g/100 mL),液层厚度 l 为 1 cm的溶液的吸光度,用 表示,单位为 100(mL·g -1 )/cm。这时朗伯-比尔定律变为

摩尔吸光系数与百分吸光系数之间的关系为

一定条件下吸光系数是一个特征常数,在温度和波长等条件一定时,吸光系数仅与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与待测物浓度 c 和液层厚度 l 无关,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依据。同一物质在不同波长时 ε 值不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波长时 ε 值不同。

吸光系数不能直接测得,一般用分光光度计测出已知物质浓度溶液的吸光度后,再根据朗伯-比尔定律计算出该物质的吸光系数。 ε 一般不超过 10 5 数量级,通常认为, ε >10 4 为强吸收; ε <10 2 为弱吸收;10 2 ε <10 4 为中强吸收。

3.1】 用氯霉素(相对分子质量 M 为 323.15)纯品配制 100 mL含 2.00 mg的溶液,使用 1 cm的吸收池,在波长为 278 nm处测得透光率为 24.3%,试计算氯霉素在 278 nm波长处的摩尔吸光系数和百分吸光系数。

A =-lg T =-lg 0.243=0.614

A/ c · l )=0.614÷(2×10 -3 ×1)=307

·( M /10)=307×(323.15÷10)=9 920

3)影响朗伯-比尔定律的因素

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对于同一种物质,当吸收池的厚度一定,以吸光度对浓度作图时,应得到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但在实际工作中,吸光度与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常常发生偏离,产生正偏差或负偏差,如图 3.2 所示。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图 3.2 朗伯-比尔定律的偏差

(1)溶液浓度

朗伯-比尔定律,只有在稀溶液中才能成立。在高浓度(通常 c >0.01 mol/L)时,吸光质点之间的平均距离缩小到一定程度,邻近质点彼此的电荷分布都会相互受到影响,此影响能改变它们对特定辐射的吸收能力,而可导致 A c 线性关系发生偏差。

(2)化学因素

溶液中吸光物质常因离解、缔合、配位、互变异构以及与溶剂作用等化学变化改变其浓度,因而导致偏离朗伯-比尔定律。

(3)仪器因素

朗伯-比尔定律成立的前提是“单色光”,实际上真正的单色光却难以得到。单色光仅是一种理想情况,即使用棱镜或光栅等所得到的单色光,实际上也是有一定波长范围的光谱带,单色光的纯度与狭缝宽度有关,狭缝越窄,它所包含的波长范围也越窄。由于吸光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能力不同( ε 不同),就导致偏离朗伯-比尔定律。

(4)其他因素

被测样品是非均相体系,入射光经过不均匀的样品时,会有一部分光因发生散射而损失,从而使透光强度减小,致使偏离朗伯-比尔定律。入射光是非平行光,也能导致偏离朗伯-比尔定律。

综上所述,利用朗伯-比尔定律进行测定时,应使用平行的单色光,对浓度较低的均匀、无散射、具有恒定化学环境的待测样品溶液进行分析。

3.1.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在溶液浓度和液层厚度一定的条件下,在紫外-可见区将不同波长单色光依次通过被测溶液,测得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以波长 λ 为横坐标,以吸光度 A 为纵坐标作图,得到光吸收程度随波长变化的关系曲线称为吸收曲线,又称吸收光谱。一定浓度的溶液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程度不同,在吸收曲线中吸收最大且比左右相邻都高之处,称为吸收峰,对应的波长为最大吸收波长,用 λ max 表示,如图 3.3 所示。

图3.3 吸收光谱示意图

1—吸收峰;2—谷;3—肩峰;4—末端吸收

其中,峰与峰之间且比左右相邻都低之处,称为吸收谷。其对应波长用 λ min 表示;在最大吸收峰旁曲折处的峰称为肩峰。在吸收光谱中曲线波长最短,呈现出强吸收,吸光度大但不成峰形的部分称为末端吸收。分析物质的吸收光谱会发现:

①同一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吸光度不同。

②同一物质不同浓度,其吸收曲线形状相似, λ max 相同,但在同一波长处的吸光度随溶液浓度降低而减小。这是利用吸收光谱进行定量分析的依据。

③不同物质相同浓度,其吸收曲线形状不同, λ max 不同, λ max 与物质的性质有关。这是利用吸收光谱进行定性分析的依据。 lcGqCktcVgl0kNUS50POd1ODVSwKOUL08ELnpvt483vBBLqAK873+2HHHgcsKsV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