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任务】
电磁辐射又称为电磁波,是一种以巨大速度通过空间,不需要任何物质作传播媒介的能量。光就是人们最熟悉的一种电磁辐射。电磁辐射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电磁辐射的传播以及反射、折射、散射、衍射及干涉等现象表现出电磁辐射具有波的性质。根据麦克斯韦的观点,电磁波可用电场和磁场两个矢量来描述。如图 2.1 所示,当一束电磁波沿 z 轴方向传播,其电场矢量( E )和磁场矢量( H )相应地在 x 轴方向和 y 轴方向发生周期性变化,且两种矢量均为正弦波。一般用以下参数描述电磁辐射的波动性。
图 2.1 电磁波的传播
电磁波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通过空间某一固定点所需的时间间隔,单位为秒(s)。
单位时间内电磁波振动的次数,是周期的倒数,单位为赫兹(Hz)或s -1 。电磁波的频率只取决于辐射源,与通过的介质无关。
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间的直线距离,常用的单位有nm,μm,cm,m。
每厘米内波的振动次数,单位为cm -1 。若波长单位为cm,则波数与波长互为倒数。
电磁波传播的速度。介质不同,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不同。在真空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c ( c =3×10 8 m/s)。
电磁辐射具有粒子性,表现在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吸收和发射现象时,物质吸收或发射的辐射能量是不连续的能量微粒,它是由光子或光量子所组成的。光子所具有的能量取决于其电磁辐射的频率,可用普朗克关系式表示为
式中 E ——能量,eV或J,1 eV=1.60×10 -19 J;
h ——普朗克常数(6.626×10 -34 J·s)。
普朗克方程成功地将属于电磁辐射的波动性概念频率(波长、波数)与属于粒子性概念的光子能量联系在一起。从式(2.1)可知,电磁辐射的频率不同,其能量不同,频率越大,波长越短,能量越大;频率越小,波长越长,能量越小。
电磁辐射按波长(频率、能量)大小顺序排列起来即得到电磁波谱。电磁波谱依据各电磁辐射的波长不同,可分为不同的光谱区域(见表 2.1)。
表 2.1 电磁波谱
电磁波谱根据能量的高低,又分为 3 个波谱区域:
①高能辐射区:
射线和X射线区,是能谱区。
②中能辐射区:紫外、可见和红外区,它是光学分析法中的光谱区。
③低能辐射区:微波和无线电波区,是波谱区。
电磁波波长不同,能量大小不同,用于不同的光学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