钳工是切削加工、机械装配和修理作业中的手工作业,是机械制造业中的重要工种。钳工作业主要包括划线、锉削、錾削、钻孔、扩孔、锪孔、铰孔、攻螺纹、套螺纹、刮削、研磨、矫正、弯曲及铆接等。
钳工操作是机械制造业中最古老的加工技术。各种金屑切削机床的发展和普及,虽然逐步使大部分钳工作业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但在机械制造过程中钳工操作仍是广泛应用的基本技术。其原因:一是划线、刮削、研磨机械装配等钳工作业,至今尚无适当的机械化设备可以全部代替;二是某些精密的样板、模具、量具及配合表面(如特殊导轨面和特殊轴瓦等),仍需要依靠工人的手艺做精密加工;三是在单件、小批量生产、修配工作或缺乏设备的条件下,采用钳工制造某些零件仍是一种经济适用的方法。
钳工技能不是简单的经验积累,钳工的工作对象不限于一般的重复性工作。钳工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体器官能力的适当延伸,包括体力的直接延伸和脑力的恰当延伸。钳工能力体现在能够合理地运用现有的工具完成某一项作业,能够为某一项作业制造适用的手动工具,能够实施新的手工作业或对现行手工作业进行优化,以提高工效和作业质量。因此,钳工的劳动不是简单的手工劳动,钳工的能力不乏创造意义。对于从事或准备从事钳工职业的人员,应具备最基本的职业能力,并经过培训学习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获得职业资格。
随着机械工业的发展,钳工的工作范围越来越广泛,需要的技术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也越来越复杂,专业分工也越来越细,总体上分为钳工(普通钳工)、装配钳工、安装钳工、修理钳工、工具钳工,同时还衍生出专业性较强的划线工、钻工、模具工等工种。如按工作内容性质,可分为以下 4 种:
①钳工(也称普通钳工)。使用钳工手工工具和设备(钻床)对零件进行加工、修整、装配等,工作范围较广。
②装配钳工。主要从事机器部件装配或将各个部件总装配,并进行试车、调整、检验等工作。
③修理钳工。主要从事保证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行工作,其中包括对设备的安装、排故、维修以及恢复生产设备各项功能和精度等工作。
④工具钳工。使用钳工工具及设备,制造刀具、量具、辅具、验具、模具等专用工艺装备。
钳工经常在钳台或一些大型平台上来完成零件加工和装配任务。其基本工作内容如下:
①零件加工。对毛坯或精密零件的划线加工、钻孔、攻螺纹或不能在机械上完成的加工,如特种样板制作及零件配作、刮削、研磨等。
②装配工作。根据技术要求将机器中的零件进行联接、配作、装配成部件,以及通过安装、调整、检验和试车等工作使其成为合格的产品。
③设备的维护保养和修理。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维修保养工作,对经常处于磨损的机件进行恢复精度的修理,或在生产中出现的设备故障进行排故修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等工作。
④工具、工艺装备的制造和修理。机器制造过程需要的专用工具、夹具、模具及生产过程所需要的专用设备制造等。
⑤生产设备的安装、调试、验收等工作。
钳工从业人员对安全操作要求的领会与掌握是其职业素质评价的重要方面。
①工作场地要保持整齐清洁,搞好环境卫生。使用的工具,加工的零件、毛坯和原材料的放置要整齐稳当、有顺序,不准堆放在作业车间的通行道上。要及时清除过道上和操作点的油污、积水和其他液体,以防滑倒伤人。
②钳工在操作时,若从后面靠近操作者,要注意操作者的动作,必要时要打招呼。钳台对面同时有人操作时,中间虽有安全网,也要随时注意互相照应,以防止意外。
③不准私自使用不熟悉的机器和工具。对于已经很熟悉的机器和工具,也要经设备专职负责人同意才能使用。使用机器和工具前要检査,发现损坏或有其他故障时,要停止使用。
④工作前,必须按规定穿戴好防护用具,如防护眼镜等。发现防护用具失效,应立即补修或更换。
⑤钳工工作中会产生很多切屑,清除切屑时要用刷子,不可用手直接清除,更不准用嘴吹,以免割伤手指或损伤眼睛。
⑥使用电器设备时,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触电。如果发现有人触电,不要慌乱,应及时切断电源,进行抢救。
⑦使用钻床及砂轮机时,不允许戴手套,也不许用棉纱包工件,否则容易发生事故。
①使用手提电动工具时,必须握住工具的手柄,不能拉着软线拖动工具,以防因软线擦破而漏电或扎伤皮肤,造成事故。
②电源电压不得超出电动工具铭牌上所规定电压的±10%,否则会损坏电动工具或影响使用效果。
③新式电动工具采用双重绝缘结构,带有塑料手柄和外壳,因此使用较为安全。但在使用一般电动工具时,应戴绝缘手套,穿胶鞋或站在绝缘板上,以防万一漏电而造成事故。
④电动工具不用时应存放在干燥、清洁和没有腐蚀性气体的环境中。长期搁置不用的电动工具,在使用前必须用 500 V兆欧表测定绝缘电阻。如绕组与铁芯间绝缘电阻小于 0.5 MΩ时,则必须进行干燥处理,直至绝缘电阻大于 5 MΩ为止。
钳工作业用到的设备种类繁多,各种设备均有其安全操作要求。钳工在使用自己不熟悉的设备时,应遵循以下安全行为准则:
①不能盲目操作设备,特别是不能盲目启动电源。
②首先注意设备上或设备附近的各类安全警示标志和安全提示说明、操作说明。
③咨询设备安全管理人员,查阅设备操作手册,尤其应注意有关安全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