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供应链全球治理框架,能整合全球供应链各环节资源,增强协同效率,有效抵御地缘政治、市场波动等风险,保障物资稳定供应。在此框架下,一定要融入ESG理念。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ESG要求有别,因此既要确立统一原则,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一致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也要赋予各地区一定的灵活性,允许其依据当地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以确保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与合规性。
前面讲到供应链出海组织架构,现在讲构建全球治理框架,这两者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组织架构聚焦企业内部,保障海外供应链顺畅运转;全球治理框架更为宏观,涵盖企业内外部关系协调、与全球利益相关方互动及政策制定。二者相互支撑,供应链出海组织架构落实全球治理框架,全球治理框架指导供应链出海组织架构设计。同时,它们在风险管理、合规管理等方面存在内容交叉,共同保障企业全球运营的稳定与合法。
搭建供应链全球治理框架,是企业实现“战略统一性、运营灵活性、风险可控性”的核心任务。这一框架突破传统供应链管理的边界,融合地缘政治、国际规则、技术标准和跨文化管理等复杂维度。
下面精简阐述其核心内容。
1.供应链全球治理的核心目标
战略协同:平衡全球资源整合与区域市场响应,实现企业全球布局与区域需求的有效结合。
合规穿透:满足国际、区域、国别多层级法规要求,确保运营全程合规。
韧性增强:抵御地缘冲突、自然灾害、技术脱钩等各类冲击,保障供应链稳定运行。
价值共创:与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可持续发展生态,实现互利共赢。
2.全球治理框架设计的四大核心原则
(1)“中心化+联邦制”混合治理:总部制定全球统一标准,如ESG、数据安全标准等,区域/国家层保留本地化适配权。例如,苹果公司要求供应商遵守《供应商行为准则》,但允许东南亚工厂依据当地劳动法调整工作时长。
(2)“三层合规穿透”机制:遵循国际、区域、国别三层规则。国际层遵循WTO规则、《联合国商业与人权指导原则》(UNGP);区域层遵循《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欧盟《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CSDDD);国别层遵循各国供应链相关法规。
(3)数字化治理基座:借助区块链实现跨境溯源,利用AI监控全球港口延误、汇率波动等风险信号,提升治理效率与精度。
(4)利益相关方参与框架:成立多边治理委员会,成员包括政府、NGO(非政府组织)、供应商、工会代表等。例如,耐克设立全球劳工事务委员会,联合第三方审计机构监督代工厂。
3.全球治理框架的六大关键模块
(1)战略决策层(总部):由CEO、CFO、CSO等组成全球供应链理事会,负责制定“全球供应链宪章”,审批区域枢纽布局,设定跨区域资源调配规则。
(2)区域执行层(区域中心):设置本地化合规团队解读区域法规,设立应急响应中心储备“战备库存”。例如,特斯拉在柏林工厂设立欧盟数据合规官,保障生产数据不出境。
(3)标准化与本地化平衡机制:采用“80/20规则”,80%为全球强制标准,如质量管理、反腐败、碳足迹计算;20%可本地灵活调整,如印度尼西亚清真认证、印度BIS认证替代部分国际标准。
(4)风险治理网络:运用风险矩阵管理,针对地缘政治、供应中断、合规冲突等风险设定监测指标和应对策略。
(5)数字化治理平台:具备全球控制塔、智能合约、合规引擎等功能,实现全链路可视、跨境支付自动化、合规自动识别。
(6)生态治理体系:对供应商分级治理,与战略级供应商股权绑定,与核心级供应链联合研发,对普通级供应商通过数字平台管控。
供应链全球治理的本质是“用规则驾驭复杂性”,须实现控制与赋权、效率与韧性、盈利与责任的平衡。未来的竞争是供应链生态体系的对抗,只有构建前瞻性治理框架的企业,才能在“全球化2.0”时代掌握规则定义权。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ESG的要求都日益提高。有些国家甚至明确要求企业雇用一定比例的女性员工、残疾员工和本地员工,同时关注社区和社会责任,以及必须解决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和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这些都成了当地政府赋予企业的期望和责任,企业需重视ESG,否则海关和税务稽查风险将大幅增加。在供应链出海的组织架构里,ESG已然成为关键考量内容,是企业出海的必备“通行证”与“保护伞”。对ESG的态度,很大程度决定着能否走出去、立得住、走得远。ESG堪称企业第二张财务报表,是中国企业供应链出海的必修课与竞争力。合规无关金钱,却关乎声誉与生死。
⿻ 案例研究
践行ESG,打造出海典范
青岛韦立集团在矿业领域颇具影响力,业务聚焦于矿业开发、铁路及港口运营等相关板块。其海外业务拓展成绩斐然,尤其几内亚铝土矿项目极具代表性,凭借践行ESG责任,成为出海企业的典范。
1.环境维度
在几内亚铝土矿开采中,韦立集团主导的博凯赢联盟项目,深知环保意义重大。采取科学土地复垦举措,开采前妥善堆存地表土,结束后及时复填,还趁雨季前在复垦土地上种植腰果、芒果等经济树木,复垦面积达85万平方米。如此,既防止了对当地生态的破坏,又创造了生态与经济双重价值,让项目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契合国际矿业项目环境要求,切实履行了环境责任。
2.社会维度
就业与经济发展:赢联盟在几内亚博凯地区建设铝土矿出口基地时,积极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员工来源广泛,涵盖本地及周边地区居民。当地村民入职后收入显著提升,众多家庭借此改善生活、盖起新房。项目还带动港区周边商业繁荣,餐饮等服务类店铺不断涌现,有力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善当地基础设施,赢联盟出资870万美元修建16.5公里公路,便利居民出行。进驻两年多,为周边137个村庄打了80多口压水井,解决饮水难题,还为达鲁鲁村建多功能农村工作站,配备相关设备,且为部分村庄提供电力支持,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教育培训与人才培养: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开办妇女技术培训班,传授电工等技能,提升当地妇女就业与生活能力。同时,当地员工在矿区积累经验技能,为几内亚矿业培养了大批技术人员,促进了人才储备与行业发展。
3.治理维度
赢联盟在几内亚运营项目时,展现出卓越的治理能力。面对当地复杂的政策法规与众多利益相关方,始终遵循规范、透明、公开原则,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保障项目依法依规推进。并且与当地政府密切沟通,及时反馈、听取意见,建立互信协作关系,确保项目稳定持续开展,凭出色的治理表现赢得各方信任与支持。
青岛韦立集团通过在几内亚项目上全方位践行ESG责任,获得了当地政府的认可与周边社区的好评,为自身海外长期稳定发展筑牢根基,也给其他出海企业履行ESG责任提供了优秀的参照样本,凸显了ESG在企业出海征程中的重要价值。
供应链出海时,为更好地履行ESG责任,可以构建ESG供应链全球治理框架,框架模板见附录。
对供应链出海企业而言,汇报层级与决策机制直接关系组织效率与协同效果。从供应链日常管理出发,汇报层级与决策机制有以下设计要点。
1.依管控模式定方向
(1)集权式管控。
总部倾向集权时,海外机构在采购价格、供应商选择、库存政策等日常管理决策上,须向总部供应链核心团队详细汇报。比如海外采购团队发现原材料价格波动,应立即上报,由总部综合全球供应链布局,确定采购价格区间,重大库存政策调整也由总部拍板,以此严控成本与风险,保障全球供应链稳定。
(2)分权式管控。
采用分权模式,海外分支机构有一定决策权。日常采购价格谈判、常规供应商选择由海外采购部门自主决定,定期向区域采购管理中心汇报。库存政策方面,区域中心结合当地市场与物流情况调整后报备总部。如区域中心根据销售淡旺季调整安全库存,既能让一线快速响应市场,又能让总部掌握关键信息以防范风险。
2.据业务布局做规划
(1)业务多元化程度。
业务多元的出海企业,各业务板块设独立汇报线与决策团队。以电子产品和服装业务为例,各自采购、库存管理团队向总部对应部门汇报。各板块按自身需求和标准选择供应商,同时设跨板块协调小组处理共用供应商事务,优化采购成本,稳定供应链。
(2)海外市场覆盖范围。
海外市场覆盖广,按区域划分汇报层级与决策单元。区域采购团队负责筛选本地供应商、协商采购价格,库存管理团队根据当地需求制定库存政策,向区域供应链管理中心汇报。区域中心汇总信息定期上报总部,总部依各区域情况调配战略资源、管控风险,如在市场变动时平衡区域库存。
3.参考海外人力状况做调整
(1)当地人才能力。
当地人才能力强,给予更多日常决策权,构建扁平化汇报层级。如采购专家直接与总部战略团队沟通价格策略,库存专员快速向海外机构负责人汇报并调整库存政策,提升决策效率。人才能力有限时,采用层级架构,基层汇报给中层主管,主管与总部沟通后决策,加强总部指导监督。
(2)人才文化差异。
在注重等级文化的地区,汇报层级与决策流程贴合当地习惯,体现层级权威,采购价格决策按基层提议、中层审核、高层定夺流程进行。在强调平等文化的地区,设计灵活开放机制,鼓励员工参与。如库存政策调整通过跨部门小组讨论,综合意见快速决策,提升决策质量。
4.以协同机制为保障
(1)总部与分支机构协同。
建立定期沟通机制,每周召开采购与库存视频会议,由海外机构汇报情况,总部提供支持。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时更新采购、供应商、库存数据,确保双方信息对称,快速应对市场变化与风险。
(2)分支机构间协同。
成立跨机构协调小组,处理共同供应商与库存调配。如某区域库存积压,协调小组组织跨区域调配,优化整体库存水平,促进供应链各环节高效沟通,增强供应链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