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认为,亚当·斯密的理论是“分工理论”,这是不对的。斯密讨论的是如何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提高物质财富的创造能力,强调的是如何在分工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组织,形成价值创造的业务流程。
他介绍的是一家制造大头针的工厂的案例,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工厂主就是一个组织者,把大头针的制造过程分成18道工序,由10个工人分别承担1到2道工序,然后再把18道工序组织起来,形成一体化的固定流水生产线,将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了240倍。
亚当·斯密显然知道“分工之后必须组织起来”,分工之后不能形成一体化的组织,就无法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只不过亚当·斯密的“组织”概念,存在于单个工人作业的全过程之中,也就是对单个工人的作业过程进行分解,分解成18道工序,然后交给10个工人,单个工人的作业过程就变成了10个工人共同完成的生产作业流程。
10个工人的分工一体化组织过程,也就是一个工人从头做到尾的作业过程。这样一种简单的转换使单个工人的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了240倍。劳动工具和工作方法都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单个工人只做一小部分工序的工作。因此,后人有理由说,亚当·斯密发现了财富创造中分工的秘密,他的理论自然也就被称为“分工理论”。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原因,卡尔·马克思总结了分工的好处。后来的学者也对分工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减少作业转换所需要的时间,提高工作者对作业的专注程度,提高人与工作的适配程度,等等。
看过吕贝尔特《工业化史》就知道,亚当·斯密的理论为工具的改善、机器的发明和动力的导入创造了条件,从而开启了以机器代替人力的工业化道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原创的股份制开始应用到了工业化领域,社会的游资开始从船舶航运业转向了工业化大工厂。随之而来的是传统的“工厂制”,甚至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的“公司制”,打开了以工业化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大门,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可以说,亚当·斯密的理论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他本人也被称为现代经济学的开山鼻祖,经济学就是经世济民的学问。他的现代思想的第一条原则就是依靠“分工与组织的一体化关系体系”,降本增效,创造财富,创造利润,从而创造未来。
值得一提的是,德鲁克的管理学并没有把分工与组织两者对应起来进行讨论,也没有指出分工与组织的关系体系及其价值创造流程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涌流的原因,而是单独强调分工是企业实现社会目标的一种有效方式,又说组织也是企业实现社会目标的一种有效方式。不管德鲁克的用意是什么,客观上他把经世济民的学问与企业创造财富的实体隔离开来了。这是有问题的,让人搞不清楚经济学和指导企业创造财富有什么关系,对其有什么指导意义。
谁都知道现代产业社会的核心力量就是工商企业,而亚当·斯密理论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是工商企业,都是工商企业如何降本增效,创造物质财富。
由此而论,企业作为产业社会发展的历史起点以及创造财富的坚实基础,其本质就是基于分工与组织的生产作业流程或价值创造流程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业务流程。当有人问起,企业的本质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是基于分工和组织效率的价值创造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