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日常阅读常见的两大误区

古人的阅读方式虽然单一,但是对知识却满怀敬畏之心。所以古人在每一次阅读之前,都要进行焚香净手的仪式,以此表示对知识的尊重。这种“敬惜字纸”的习惯,直到今天依然值得称赞。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阅读方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除了阅读纸质书外,还可以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等便携的工具进行阅读。

虽然这些高科技工具大大提高了阅读的便捷度,但是就阅读体验而言,纸质阅读有其独特的优势。因为把书捧在手中,用笔圈圈点点,感受沙沙的翻书声,这种多感官的阅读体验更让人着迷。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讲,我们在进行多感官阅读时,大脑的参与度更高,记忆更深刻。

多感官阅读

我们都知道阅读很重要,很多人也在坚持长期阅读,但是长期阅读不等于有效阅读。因此,许多阅读者经常抱怨:“书读完了,但什么也没记住。”“感觉学了好多东西,但是说不出个所以然。”其实,这属于正常现象,是大部分阅读者的“通病”。究其原因,是在日常阅读中陷入了两大误区。

误区1:认为阅读速度等于阅读效率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阅读速度不等于阅读效率。也就是说阅读速度快并不等于阅读质量高。举个例子,李雷和韩梅梅两个人同时读一本书,李雷读完用了10小时,韩梅梅读完用了20小时。从数字上看,我们会习惯性地认为李雷的阅读效率比韩梅梅高。因为他10小时就读完了一本书,而且比韩梅梅少用了10小时。

但是, 吃完不等于吃饱,读完不等于读好。 同样是读完一本书,李雷只记住了书中20%的核心内容。但是,韩梅梅却记住了书中80%的核心内容。从数学的角度简单换算一下,李雷每小时能掌握2%的阅读内容(20%/10小时),而韩梅梅每小时能掌握4%的阅读内容(80%/20小时)。

这就好比在古代战场,为了避免军事机密落入敌人之手,通信兵需要把重要的军事行动计划记在大脑中,然后长途跋涉去传达将军下达的指令。如果两个通信兵向两个同等距离的部队传达军事指令,通信兵甲骑马1小时就到达了部队大营,通信兵乙2小时才到达另外一个部队大营,但是,通信兵甲只能传达40%的军事指令,而通信兵乙能传达100%的军事指令,那么,可想而知哪一支部队能更准确地执行将军下达的指令,稳操胜券。

当然,我们一般不会这样精打细算地去衡量一个人的阅读效率, 因为“记住”和“理解”两者之间本身也不能直接画等号

而阅读过的内容能记住和复述多少,或者能答对多少,几乎成了我们对阅读质量的基本考核标准。所以,在理解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当然用时越短越好!

误区2:只管读书,不做整理

小时候学过一篇名为《我要的是葫芦》的寓言故事,至今记忆犹新。

故事讲述了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花谢之后,藤上结了几个小葫芦。小葫芦很可爱,于是这个人每天都去看好几次,希望这些葫芦越长越大。后来叶子上生了一些蚜虫,但是他却毫不在乎,每天只顾盯着葫芦看。好心的邻居提醒他叶子上生了蚜虫,要赶紧治一治。但是,他不仅不听,还理直气壮地跟邻居说:“我要的是葫芦。”再后来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他可爱的小葫芦也一个个变黄从藤上落了下来。

这就像许多人的阅读习惯一样——“只管读书,不做整理”。书读完了,最后一问三不知。

除了消遣阅读之外,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希望能记住大部分所读图书的核心内容,甚至全部记住。但实事求是地讲,我们平时完全理解和记住一篇文章都不太容易,更别说是一本书了。

因此有些难啃的书读上几遍都是很正常的。而且,如果读完书后不做任何的阅读整理,就很难把核心内容留存在大脑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过脑子”。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待阅读,我们的大脑就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记忆图书馆。通过阅读,我们向大脑输入了海量的知识,就相当于向这座记忆图书馆搬运了海量的书。

如果我们从来不对搬到记忆图书馆的书进行分类和整理,任意摆放和堆积在图书馆的各个角落,那么当我们需要某一本书时,即使明明知道它就在图书馆里,也依旧找不到。找不到,就用不上。最后我们只是干了一件感动自己却没什么实际效果的事情。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哪怕我们只是把读过的书简单做做分类和整理,大致梳理一下读书笔记,都要比读完后把书丢到一旁强一百倍。

因为 被刻意整理过的阅读内容在大脑中建立的神经记忆连接会更加牢固,也就是更容易“过脑子”,更容易记住。

在这里需要强调一点:记读书笔记很重要,但并不是每一种笔记都是高效的。那么如何记高效的读书笔记呢?在后面的章节中会和大家分享一套风靡全球,许多国际知名高校、教育专家以及超级学霸们都在用的笔记方法——思维导图,帮助大家真正实现深度阅读、高效阅读。 CQlRqtZWa646cuwq0G93sWoD1yxZoI8TbDLIKoRw0blveIlhFhwyAUOUeIwRQMv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