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维护你的能量感账户

总体来看,一个人的能量消耗路径大致分为三种不同类型:

1. “收入结余”型: 所消耗的能量感能带来更多的新能量感的产生——比如,你熬了一周的夜做完了一个大项目,项目成功后你获得了客户、老板和自己内心的认可,进而有动力去做一个更大的项目;

2. “收支平衡”型: 所消耗的能量感和所增加的能量感大抵相当,没有过分消耗也没有过多结余;

3. “收不抵支”型: 所消耗的能量感大于从做任务中所获取的能量感,导致持续向前的能量感逐渐耗竭——比如,为了赶期末论文临时抱佛脚几天未睡,交完论文后三个月都不想碰论文了……

如果你仔细回想,就会发现,几乎所有没坚持做下去的项目都是因为能量感的“收不抵支”。

以跑步为例。长期坚持长跑的人,都有惊人的意志力吗?

不一定。

如果你仔细询问爱长跑的人为什么喜欢跑步,并观察他们的能量感获取路径,你可能会从中总结出如下的能量感系统模式:

· 去跑步多巴胺上升→增加愉悦感→能量感提升→下次还想跑

· 去跑步→运动后头脑清楚→工作状态提升→能量感提升→下次还想跑

· 去跑步→达成跑步目标→增加成就感和自信心→能量感提升→下次还想跑

· 跟朋友一起跑步→因社交而感到愉悦→能量感提升→下次还想跑

· 长期、有规律地跑步→身体发生积极变化(如减脂、塑形、力量增加)→能量感提升→下次还想跑

事实上,对于长期坚持的跑者而言,他们在长跑中获得的能量感要远远高于他们做这件事所消耗的能量感,因此才会越跑越想跑,跑步这个习惯很自然地运转下去,意志力根本还没派上用场。

反之,为什么你想建立一个新习惯,却总是没办法坚持呢?

并不是因为你的“意志力”不强或“自律”不够,而是因为你并没有成功建立起获取能量感的有效路径,并没有从所做的事情中拿回足够的能量感,导致这个新习惯总是消耗能量感余额,而无法获得新的能量感供给,直到能量耗竭。

大脑空转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它会消耗所有的个人能量,在空转的过程中我们担忧、犹豫、思前想后、惧怕犯错、惧怕别人的目光——后来能量耗光了,没力气行动了(本书第六章将专门对其进行讨论)。

能量感是在行动中获取,而在大脑空转中漏光的。

一定程度的计划性和未雨绸缪是必要的,事后反思也是必要的,但大脑空转的时间应该远低于行动时间。大脑空转得越多,行动变得越困难,闭合能量回路变得越加不可能。

因为闭合能量回路永远要依靠看得见、摸得着、能外化的行动和产出,而不是空转的思绪和想象。

即便是哲学家(世界上最有资格大脑空转的人)也需要靠外化自己的思考(比如记录、授课、演讲)来完成能量回路的闭合。

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要不断、反复、一次又一次地行动,依靠从小到大的各种行动回路闭合来收回能量感,才能维持向上的动力。

从完成学习、工作任务到个人项目,再到关系的维护,无一不是如此。

要点:

行动时间要多于大脑空转时间,不然能量就会白白漏光。 rIExbLjxKI39dRp7n32fKQJrTY5QUABtiyVkRO7qy/+X98sdfyQckTxv0WXHNZo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