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能量感的路径有很多种,我们在后文中会详细介绍。这里来说一个关键: 闭合任务回路(close the loop) 。
必须找到做一件事情的闭合任务回路,必须建成一个收回能量感的回路,必须有收回能量感的路径,否则能量感就会不断漏掉。兴趣和热情只能在一段时间内帮我们维持动力,终究不能长期推动系统运转。
所谓闭合任务回路, 就是创造一种“完结感”,一种通过自己的行动导致某个事物状态达成完结的闭合感。 这种感觉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它不同于个人成就、不同于业绩、不同于认可、不同于嘉奖,它不需要是一个大的终结,而可以是一个又一个小的完成。
我们在学业和职业路径上有很多显而易见的完结点,这些完结点能帮我们收回能量感,进而去完成下一阶段的任务。比如:
· 参加英语四六级、托福GRE考试,你的完结点是考试结束、通过考试;
· 找工作时,你的完结点是完成面试、拿到录用通知;
· 以项目为周期的工作,你的完结点可能是一个咨询项目、客户服务项目、一个客户合同的终结;
· 以学期或年度为周期的工作,你的完结点可能是一个学期的课程结束、一批学生毕业、年终个人业绩总结的提交……
为什么我们在从学校到职场的转换中常有无力感和缺乏正反馈的挫败感?因为学校里有大量清晰的“完结点”,并且是有社群感的完结点,即一群人同时拥有整齐划一的完结点:一年级期末考试、二年级期末考试、中考、高考、大学课程结业和毕业典礼……我们在无形中将这些外部世界给予的完结点内化为自己的完结点,因此在完成这件事情时,很容易实现心理上的“闭合任务回路”,从而拿回能量感。
离开学校之后,这种来自统一社群感、边界清晰的“完结点”会越来越少、越来越淡化。你和同事可能只是表面上共享着某个项目的完结点,但你感到你跟他们有不同的人生追求、现实挑战、成长目标、个人兴趣……你的个人成长和人生进展的“完结点”变得越发模糊、不确定、缺少外界确认,而闭合任务回路也越来越需要依靠自己来独立实现,不再总是有他人陪伴或督促。
你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人类对闭合任务回路的需求有多大。比如下面几个例子:
· 有一种监狱里惩罚犯人的方法,是让犯人挖一个坑,填平,再重新挖,再填平……循环往复,以此让犯人在持续的未完成感中受罪(相似的例子还有希腊神话中永远往山顶推石头的西西弗斯)。
· 研究者付钱给志愿者让他们组装乐高玩具,但在某些情况下会当着志愿者的面把他们刚组装好的乐高玩具拆回零件,结果发现,这部分看见自己组装的乐高被拆解的志愿者就会更早退出游戏——因为没有办法从完结一件事中拿回能量感。
· 我们人类心理上有种寻求闭合(call for closure)的需求——没听完的歌总在脑中回旋,没得到答案的问题就放不下,被分手的人总对感情更难割舍……
对完结感的需求,大概是写在人类基因里的。所以在单打独斗的个人成长领域,建立个人项目的“闭合任务回路”非常重要。
闭合任务回路与能量感
实现闭合任务回路,需要的是:
1. 清晰的完结点;
2. 仪式感触发;
3. 个人心理上对完结点和仪式感触发的认可。
所谓“清晰的完结点”,是一条明晰的、阶段性的终点线,是自己给任务划分小目标的能力,是一段持续努力的界限。10公里可以是一个完结点,2公里也可以是。每天运动半小时可以是一个完结点,每天运动5分钟也可以是。
所谓“仪式感”,是当到达完结点时,能让心理上明确感受到、接受到已实现了一个闭合回路的外在触发。比如毕业典礼就是典型的完结感的仪式触发,除此外还有写作者的交稿、学者完成投稿给期刊、教师每个学期登完学生成绩……这些无形中的仪式感也能让自己知道完结点已经实现,任务回路可以闭合了,这时候能量感就收了回来。
将以上两点连起来,能让能量感收回来的关键,是你在心理上对某个完结点和仪式感的认可,这在建立闭合任务回路时至关重要。
比如,很多人会使用进度记录表的方法制造到达完结点的仪式感——写作者每一天写了多少字、多少个小时都记录在案,每天的工作以记录总结结尾,这是对当天努力的回路的闭合。
比如,用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奖励小目标的实现,可以是一杯咖啡、一件新衣、一场电影、一次旅行。
比如,向家人和朋友宣布自己一个项目的完结、一个阶段的达成、一个小目标的实现。
再比如,长期努力的项目获得了投资、自己写的计划书被接受、自己的创作被认可……
个人任务执行过程中,最容易出现完结点不清,一门心思向前跑,但没有通过闭合任务而获取持续能量感的问题。
同样跑了10公里的两个人,在内心实现了闭合任务回路的那个人会收回更多能量感,从而有更充足的力量去跑后面的比赛。
到达一个清晰的完结点,通过特定的仪式在心理层面加以确认,就能把耗费的能量收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