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需要始终保持亢奋高昂的状态吗?
我希望你的回答是:不需要,而且不应该。
作为一名教授组织行为学的大学老师,我工作中的一大部分内容就是在课堂上或论文里不断地探讨人的动力从何而来、如何在组织中激发出员工最大的工作热情。但我自己深知,没有任何一个正常人可以始终保持亢奋的人生状态。
事实上,总想保持高昂的干劲、总批评自己不够自律也不够努力、总被焦虑感侵袭而不允许自己松懈……这些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每个人都频繁感到疲惫、倦怠,甚至反复进入低迷状态的常见原因。
我们总要求自己忙起来、追上去、坚持住,我们忙于追赶一个又一个新的任务,翻越一座又一座更高的山……于是,我们自然而然地迎来了“倦怠社会”——正如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一书里所写的,无穷无尽的自我提升的需求、一种近乎歇斯底里的自我鞭笞和自我督促、永不停歇地向上追赶的压力,让现代人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因而远离平静、幸福、满足的生活状态。
在个人空间被现代化和工业化不断挤压的时代,作为个体,我们还能做什么?
在外界标准近乎彻底攻占内心标准的时代,要如何守住自己?
当身边每天都充斥着嘈杂的噪音、不同的观点,当周遭的环境瞬息万变,我们是否还有还手之力呢?
十多年前的一个暑假,我身心疲乏,拖着两个大行李箱坐上返回国内的飞机。熬过了在美国第一年的博士学习后,终于回到国内熟悉的环境,瞬间感受到了巨大的幸福和满足。但这种感受只持续了几天,我就迅速回落到深深的焦虑、迷茫和郁闷之中。
一整个暑假,我都在认真思考要不要从博士项目里退学。那时的我经历了一年博士课程的“毒打”,有种九死一生的感觉。本以为出国留学打开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却没想到美国社科博士的学业压力大到没时间生活。堆积如山的文献阅读任务、极为严苛的英文写作要求、没完没了的作业和助研任务、长到违反常识的工作时间,再加上第一年在国外语言和文化上的不适应,这些加起来,让我深深怀疑自己,也怀疑人生。
暑假结束后,我拖着行李重新返回美国的校园。我内心已决定:再尝试最后一个学期,如果一学期后依然如此艰难,就果断退学。
然而,当我拿出破釜沉舟的状态,彻底放弃“好学生”的人设后,却体验到了一种神奇的转变:我忽然开始能理解课堂上老师在讲什么和为什么讲这些枯燥的东西,开始在课堂上享受参与讨论的过程,不再为了每周都要上交的反馈论文抓耳挠腮,也有了闲暇和娱乐时间,能体会到留学生的乐趣。于是,那个学期很顺利地就度过了。
此后的博士生涯虽然不断地冒出新的挑战,但学习新知识和做科研所带来的兴奋感、成就感,以及做研究本身的乐趣和喜悦都不断地冒出来,成为对我的“奖赏”。我再没想过退学的事,终于在几年之后顺利毕业了。
多年以后的今天,我仍然经常想起那个慌张、失落、迷茫的暑假——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我在重新返回学校后出现了状态上巨大的转变?除了在暑假里得到了充分休息,是什么改变了我的心态?为什么在此前我拖延、焦虑、自我怀疑、不堪重负,而重新返回学校,却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立刻在学术上开了窍?
网球教练、作家提摩西·加尔韦发现,你越是告诉运动员他们该怎么“努力”,他们在行动上就越不利索。
告诉运动员要“快一点”“狠一点”“手抬高一点”“腰部用力”……好,运动员都听到了。可是当他们满脑子充斥着这些指示、要求、命令的时候,在赛场上反倒表现得更糟糕了,因为他们无法百分之百地投入到比赛之中。他们每做出一个动作,都伴随着脑中一堆的评判之声。
加尔韦依此而指出了人在行动中出现的两个自我:“自我1”是那个负责管控和发号施令的自我,而“自我2”是那个无意识的、基于神经系统的、自主行动的自我。“自我1”总在告诉“自我2”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哪里没做好;然而,任何人如果想要进入良好的表现,都需要关闭“自我1”的评判声音,让“自我2”得以尽情发挥。
这像不像我们很多人在日常生活里经常感受到的自我拉扯?
“自我1”总是在说:“快去干活!哎呀,真笨!你又做错了!应该这样做,不是那样做!”
“自我2”无奈摊手:“我都听见了,我都照做了,但越听越不会了,越听越讨厌自己了……”
更糟糕的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也可能引起人的逆反心理,损伤自我效能。
“我都知道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可我就是不想做。”
“我越不去做,越看不起自己,就越需要管教和责骂自己。”
“自我管教的声音越大,我就越不想做,也越不相信我自己。”
……
这种恶性循环,慢慢地会带来一种对自己失望、感受不到动力、既不满意现状也不想努力的低迷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努力”和“上进”可能成为新的陷阱。
“自我1”精通努力的重要性和方法论,整天规训着“自我2”的行动。然而当“自我1”过于强大,当管控和规训的声音过于强烈,“自我2”的自主性就会被反噬,甚至摧毁个人本身具有的能量和天赋。
用这个思路来看我当年那个几乎退学的时刻以及其后的变化,似乎就很能解释得通。
第一年的博士学习里,我时时刻刻用脑中的各种标准来强行要求自己努力:你要勤奋、你要早起、你不能输给美国人、你要所有功课都拿A、你要永远让导师满意、你不能在任何地方犯错……
而现实是,我当然会犯错,当然会有不足,当然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于是自我批判、自我怀疑的声音越来越大,几乎占领了我的世界,结果就是我越来越无法放开手脚去学习和研究,不敢自如地尝试新的东西,也无法感受到工作本身可能带给我的快乐。
直到我做出了准备退学的决定,所有无理的自我要求也在那一瞬间被彻底放下了。我在无意识之中,以即将离开的态度,接受了所有的现状,扔掉了所有来自“自我1”的教训。我也以近乎放弃自我的方式,接受了自我。于是在没有对比、没有标准、没有评判的世界里,反倒体会到了“自我2”做事的快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指出,一个人如果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否定自己真实的需求,对身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对自我情绪和真实感受的否定,不仅是引发抑郁症、焦虑症、上瘾症、慢性倦怠等心理问题的罪魁祸首,而且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躯体疾病。例如,加博尔·马泰的《正常的迷思》( The Myth of Normal )一书指出,许多医生发现,长期压抑情绪的人更容易得渐冻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黑色素瘤甚至癌症,也更容易患上一些慢性疾病,如偏头痛、纤维肌痛、子宫内膜异位症、肌痛性脑脊髓炎(ME)等。
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哲人指出了一个有趣的观察:“来接受心理咨询的人几乎没有任性者。反而很多人是苦恼于要满足别人的期待、满足父母或老师的期待、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
一方面,我们都想要让自己过得更好、更快乐,可是另一方面,我们拼命打压自己、管束自己、压迫自己,以为只有这样才能换取好的结果。
可是,做一个善于管教自己的教官、善于压迫自己努力的师长,这样真的有效吗?
心理学上关于“真实自我”(true self)和“本真”(authenticity)的研究给了我们很重要的启发。所谓“真实自我”,是指我们对外界事物的自然反应、情绪的自然流露、自发的真实体验;然而活在世间,成年人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做自己,因此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穿上了“虚假自我”的外套,以应对来自外界环境的期待和要求。这个虚假自我有时候是表演给别人看的,有时候则是表演给自己看的。
虽然“虚假自我”有其功用,但如果“真实自我”出现的比例过低,一个人就无法舒展真实的情绪、反映真实的体验,而是总在迎合外界的需求,那么他就会迅速感到疲劳、无力、迷茫、无意义。
对“本真”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公司里,能够更多地展现其本真状态的人,会表现得更健康、更快乐、更投入,也会获得更好的业绩结果;反之,无法在学习和工作环境中展现其本真状态的人则更容易自我怀疑、更经常选择退出、更难获得身心健康,也更难获得自我效能。
从这个角度讲,这一种“努力”和那一种“努力”之间区别巨大。一个“努力”的人,到底是不是在做他的真实自我?哪种努力是符合真实自我的,而哪种努力其实是在营造虚假自我,反而会啃噬一个人的生命能量呢?
这些问题至关重要,从根本上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状态、身心健康、生活满意度、工作热情、成就感、意义感。
本书所呈现的内容,即是我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和记录。
写这样一本书,最初的起因是想写给身边的几个朋友看。但前几篇文章在知乎上发布后,我收到了很多来自网友的反馈,这让我意识到,原来诸如“内耗”“低迷”“大脑空转”“自我苛责”“慢性倦怠”等问题,并不是一两个人的苦恼,而是我们这个时代几乎所有人都面临的困惑。
许多网友反馈说“能量感”这个词让他们产生了共鸣,找到了一个新的视角,可以重新调整接下来的路径。也有网友使用书中介绍的方法去执行学习和考试任务、思考新的职业方向,帮助自己立刻行动,甚至指导自己在商业、文学、学术等方面持续产出。
由于我自己作为研究者的背景,这本书的内容融合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脑神经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一方面我希望让大家看到,很多我们个人感受到的问题其实都有其背后深厚的社会原因、人性原因、心理原因,因此不用把所有责任都放在自己身上;另一方面,我希望书中的所有讨论,都能基于科学的思考方式,找到切实有用的解决办法。
本书中的话题虽看似繁多,但都围绕着“真实自我”“行动方法”“避坑指南”这三个方面展开。这是因为,从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来看,任何一个现代人想要在行为上出现有益的突破,都必须满足这三个方面的要求。
以下对这三个方面做简要的介绍:——
1. “真实自我”: 书中围绕“能量感”的讨论,归根结底是要帮我们找到“真实自我”,回到更有活力的“本真”状态,回到更有自主性的“自我2”。很多时候,我们的努力方向都偏离了“真实自我”,甚至让“真实自我”陷入被怀疑、被苛责、被规训的境地。实际上,只有由内生发的动机、激情、兴趣,只有符合个人真实需求的行动、目标、路径,才是对个人有意义、长久有效的路径。而“能量感”这个工具,能帮我们重新找到内生驱动,重建秩序和标准。
2. “行动方法”: 认知上再充分,如果不去行动,一切都没有意义。正如李松蔚老师在《5%的改变》一书中所说:任何问题都必须通过行动才能化解,但行动可以从最小的努力开始,先做最微小的事情,再推动更大的胜利。书中所有关于能量感的讨论,都基于行动的方法。
3. “避坑指南”: 有了以上两点还不够,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还需要意识到身边无处不在的噪音、虚假扭曲的信息、让人上瘾的电子产品等对内心的侵袭。这些噪音和干扰被我称为“能量大盗”,只有意识到它们,避开它们,才能保护好自己的能量,我们所有正向的努力才有意义。因此,本书在讨论能量感的时候,也希望教给大家在纷繁世界中给自己戴上“金刚罩”的方法。
虽然这本书围绕着提升能量感和个人状态而展开,但我深知,没有什么人的能量感可以一直提升,也没有任何人能通过阅读一本书彻底解决所有问题。我们解决了眼前的问题,就会有更高阶的问题出现;我们在某个阶段获得了充沛的能量感,在下个阶段又可能回到相对低迷的状态。
因此,我想提醒大家,对能量感和好状态的追求不应成为执念,更不应成为一种新的压力。让我们先把“要努力”的想法放一放,先救一救自己的感受;让我们先把外部标准放一放,关注一下内心真正的渴望;让我们把结果和成败放一放,先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舒展的、有活力的自我。
做到这些,我们也就获得了最可宝贵的东西:自由绽放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