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一种奇怪的自我欺骗,就是 在大脑空转的时候常常会误以为自己“正在做事情”。
“你看我至少在规划啊!你看我在全盘布局啊!你看我至少在为自己的将来忧虑啊!你看我这么焦虑、这么忙……”
大脑空转给我们一种错觉,仿佛这种忧虑、这种思考、这种规划,本身就能解决问题——“如果忧虑了这么久最后问题都没解决,那一定是我解决不了,一定是上天对我不公平,一定说明这不是我应该做的事……”
而事实上, 大脑空转是行动最大的敌人。你大脑空转的时候,都是在浪费本应该行动的时间和能量。
我们大脑空转的时候究竟是在干什么?是在思索具体的问题吗?是在为将来设计具体的方案吗?是在客观地反思过去的经验吗?
都不是。
大脑空转是一种缺乏结构性的思考,这也是大脑空转无法帮到我们的根本原因。
如果你要进行结构化的思考,你应该:
1.给思考活动设定时间限制;
2.给思考活动设定具体目标;
3.把思考活动的结果外化(比如写在纸上)。
大脑空转vs结构化思考
所有漫无目的、没有时间限制、没有具体目标的思考都不是有效思考,而是拖延、内耗、束手无策。
思前想后、权衡利弊、百般琢磨……这些未经监管的脑活动,大部分情况下都只是“此刻不用去行动”的借口。
虽然行动和思考都很重要, 但行动和思考二者本身就在争抢时间 。
每个人每天的精力都很有限,你的大脑空转越多,通过行动去精进、试错,去获得外界反馈、调整自己行动的机会就越少,你获得能量感的通道也就会变得越来越少。
也许你会说“但我不想无效努力”,但事实上,我们必须意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总有“完美的解题答案”。成人世界的大部分选择都没有最优路径、最佳解法,而是要在行动中慢慢摸索,要靠自己的行动来收获只属于你的反馈。
大多数时候,只有你走出去了、开始行动了,才能看清下一段路是怎样的,才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大脑空转是一种心理补偿机制,为不行动提供借口。思考和行动本身就在争抢时间。只有结构化的思考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