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独立行走在大地上,都依托于两个自我:想象自我和客观自我。
人在身体素质、心理反应、工作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都会存在想象自我和客观自我,而且大多数人的这两个自我并不会完全重合。
一个人的想象自我如果高出客观自我太多,就会没有动力去开启行动。因为每次行动都可能成为揭穿自己本来面目的威胁,让人不得不面对真实的自己、真实的客观反馈,从而带来自我形象受挫的痛苦。
比如,想象中的你能跑10公里,但客观的你目前最多只能跑3公里;想象中的你具有超凡的艺术创意,但客观的你在创意任务面前想象力枯竭;想象中的你会坚持追逐自己的梦想,但客观的你在几个月的坚持无效后就不再有动力继续……
当一个人的想象自我与客观自我产生偏离时,容易出现以下表现或感受:
· 过于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赞美,而不能接受自己的弱点。
· 对自己的每一次失败都十分敏感,总忍不住反复回想。
· 越来越喜欢待在自己的想象中或回忆里,不重视此刻的行动。
· 过于在乎他人评价,哪怕这些评价并不属实。
· 执着地认为自己必须应具有某种才华、优势、强项。
· 如果一件事没有十足的把握,就不敢动手。
· 经常摇摆于“极度自卑”和“极度自傲”两种情绪之间。
· 会为了一些看似可以维护自我形象、实则并不重要的小事而耗费心力。
更可怕的是,这里还会出现恶性循环:越是只空想不行动的人,想象自我就越不切实际;而一个人的想象自我越不切实际,就越不愿意去行动。
所以,害怕行动的根源,其实是害怕看见客观自我的水平;是在潜意识里以为,只要不行动,脑中那个想象自我的水平就还不错。
要怎样走出这个怪圈呢?人的能量感需要通过 亲身行动 和与 外界互动, 不断得到更新和维持。
要打破虚幻的想象自我对自己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提醒自己:
1.想象自我再美好,也不等于客观自我;
2.客观自我的优化,唯有通过不断行动和与外界互动才能获得;
3.越不去面对客观自我,想象自我就会越发膨胀,偏离现实越远,内耗和大脑空转的情况就越严重;
4.唯有迎难而上,直面真实的客观自我,才是真正开始行动的第一步。
虽然一开始面对客观自我时难免会感到痛苦,但要记住,这种痛苦是暂时的、健康的,它能让你开始放下想象自我,将注意力转向接受客观自我的不足上。而一切改变都是从认清现实和接受现实开始的。
美国心理治疗师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指出:直面内心让人痛苦的真相,才能真正解决内心问题,并获得人生成长,而世间大多数人都没有这份勇敢和坚持。很多心理问题和消极状态,如人格障碍、焦虑症等,其实都是在躲避痛苦的真相和不完美的自我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
直面和接受“不够好的客观自我”,是走出低迷、倦怠必经的一关,是艰难但正确的选择,是内心成熟的开始,是勇敢开创人生新路径的开始。日后,你将感谢当年直面惨淡真相的自己。
如果不能直面客观自我,从客观自我出发去行动,那么别人再多的鼓励、书里再多的心灵鸡汤、脑中再多的规划、内心再多的自我安慰,都无济于事。
世界上最糟糕的情况,莫过于用空想塑造了一个虚幻的自我形象,但你的客观自我完全没有机会得到滋养,依旧倒在地上。
大脑空转,往往是由于不敢面对客观自我。直面客观自我、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现有情况,是能量感启动正循环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