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子路的话,孔子笑了。
尽管不知道当时是春还是秋,但想来那天多半风和日丽,孔子的心情也不错。每到这时,他老人家就会到户外活动活动,或者跟同学们展开课堂讨论。
这次也一样,有四个学生陪着。
六十多岁的老先生便乐呵呵地提问了。
他说:不要因为我是老师,就不敢畅所欲言。我不过比你们大几岁罢了,没什么了不起。平时,你们总是抱怨没人了解自己,找不到工作。现在我问,如果有人愿意聘请你们,你们都想干什么呢?
话音刚落,子路忽地一下就站起来了。
子路就是大弟子仲由。
仲是姓,由是名,子路则是他的字。
古人的名和字是分开的,功能也不同。
名是卑称,字是尊称。
比如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
他自己称呼自己,就是丘。
别人尊敬他,便要称仲尼。
学生们对他的称呼,则是子,或者夫子。
子和夫子,就是老师。
总之,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自己称自己,都要称名,不能称字。反过来,则不但卑者对尊者,就连同辈之间都不能直呼其名。
这就叫礼,否则就是失礼。
所以,孔子管子路叫由。
编辑《论语》的人则叫他子路。
那么,子路为什么会忽地一下就站起来了呢?
站起来是因为先前坐着,而且是按照年龄辈分排排坐的。四个学生中子路年纪最大,入学时间最早,是孔子招收的首批弟子,所以座位离老师也最近。
再加上性子急,说话直,便抢先发言。
这位老兄说:一个有千辆战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大国的中间,外面有战争威胁,内部有饥荒困扰,如果交给我来治理,三年之内,我就能让人民英勇善战,而且顾大局,识大体,懂道理,有办法。
子路那些话,什么意思啊?
这就需要讲一点历史知识。
孔子所处的时期,叫 春秋 。
春秋是诸侯国争霸的时代。
那时,中华大地上有许多半独立的国家,称为 诸侯各国 ,也叫 邦国 。维护邦国之间秩序与和平的是那些超级大国,叫 霸主 。
霸主就是号令天下的至强者。
中等规模的邦国,只能跟在后面。
小国则是附庸,连选边站队的资格都没有。
国家的大小主要看军事力量。
超级大国至少得有上万辆战车,叫万乘之邦。
中等规模的,战车以千计,叫千乘之国。
至于小国,则叫百乘之家。
子路想做的,就是中等国家的宰相。
这真是好大的口气!
孔子听了,便微微一笑。
然后问第二个学生:求,你怎么样?
求就是冉求,也就是冉有。求是他的名,有则是他的字。他是第二批学生,比孔子小二十九岁,比子路小二十岁,行政管理能力很强,特别善于理财。
冉有说:方圆六七十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交给我来治理,三年之内就能让老百姓都富起来。至于礼乐建设,恐怕只能另请高明。
孔子又问:赤,你怎么样?
赤就是公西赤,也就是公西华。赤是他的名,华是他的字。公西华是孔子招收的第三批学生,比孔子小四十二岁,是这次课堂讨论中年纪最小的。
公西华说:我希望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在举行祭祀接待外宾的时候学习做一名小小的司仪或者主持人。
现在来看这三个学生的发言。
一期的子路,想当中等国家的宰相。
二期的冉有,想当寡民小国的管家。
三期的公西华,只想做司仪或主持人。
他们一个比一个年龄小,也一个比一个姿态低。
孔子最后问:点,你怎么样?
点就是曾点,也就是曾皙。
皙读如析,意思是白,与黑色的点刚好相反。
古人的名和字其实是有关系的。要么意思类同,比如仲由的由跟子路的路。要么相反,点和皙就是。
曾皙的入学时间不清楚,年龄应该比子路小,比冉有大。所以《论语》讲这故事时,他排名第二。孔子最后才问他,是因为前面同学发言时曾皙正在鼓瑟。
瑟是一种二十五根弦的弹拨乐器。
演奏这种乐器就叫鼓。
孔子的课堂上是要有音乐伴奏的。
这次讨论会的演奏员就是曾皙。
孔子问话时,曾皙的乐曲也正好接近尾声,便铿的一声结束了演奏,然后把瑟放下站起身来回答说:我跟前面三位同学的想法不太一样。
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各言其志罢了。
曾皙便说:
我最向往的,是在暮春三月,换了春装,和五六个青年人、六七个小孩子一起到野外踏青。玩得兴起,先在沂水里洗洗澡,再在祭坛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儿回家去。
果然,完全不同。
那么,孔子说什么呢?
《论语》的记载是: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喟然叹曰,就是长叹一声说。
那么,什么叫“吾与点也”?
要看“与”怎么解释。
可以是赞许,也可以是跟随。
当然,这两种解释也可以并为一种:
我赞成曾点,我欣赏曾点,我和曾点一起去!
不是讨论工作问题吗?怎么变成踏青了?
就连曾皙,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夸,因此下课以后他就问孔子:他们三个讲得怎么样?
孔子说:也就是各言其志而已。
曾皙问:那么,老师为什么要嘲笑阿由?
孔子说:治国以礼,仲由说话太不谦虚。
曾皙问:阿求讲的不是治国吗?
孔子说:当然是,冉求的志向也不小。哪有方圆六七十或五六十里还不是邦国的道理!
曾皙问:阿赤讲的不是治国吗?
孔子说:既有宗庙祭祀,又有邦交活动,不是邦国是什么?如果他只做小司仪,谁能做大的?
后面呢?
对不起,没有下文了。
但是我们知道了以下几点:
孔子的课堂上是有音乐伴奏的。
孔子的课堂上是能畅所欲言的。
孔子的学生是可以自由选择职业的。
孔子自己是喜欢春游的。
他也不怎么励志。
这样的老师,大家喜欢吗?
可以肯定的是,子路喜欢。
尽管他经常挨骂。
本节故事见《论语·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