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人类的历史就离不开生命科学。
写人类历史的书约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人文版,如房龙的《人类的故事》,如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如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一种是生命科学版,如本书。
这两种写人类历史的书,并不截然对立,恰可互为参照。
以我自身的阅读经验来说,孩童时代,经史子集、志怪传奇,让我徜徉在人文的海洋里;弱冠之时,生物科学为我打开了自然科学的大门,使我明白科技与人文本就相互辉映。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都应从娃娃抓起。青少年不妨在读人文历史的同时,看一本由生命科学领域的专业人士写的“人类简史”,尤其是顶级科学家写的“大家小书”。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这三个所谓的“终极之问”的答案,无论是古希腊的先贤,还是中国先秦的诸子,相信他们都思考多次了。
地球存在了大约46亿年,已知生命的历史已有约34亿年,我们是谁、因何诞生、去往何处,学界有着不同的认识。
从地球存在了几十亿年的背景来看,自诩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也只存在了短短一瞬。莎士比亚的“人啊,你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句话,在文学作品中无可厚非,但在生物圈中,实在是自大之言。如果曾经的“地球霸主”们有灵性,听到这句话,免不了对人类一顿鄙视。即使是现在,人类在“称王”的道路上依然走得艰难。在我看来,“地球之王”是微生物,“多细胞生物之王”是昆虫,论生存实力,人类还远远比不上这两种生物。
而达尔文显然更客观,他说“人类的特征是两足直立行走、脑容量大和智力高”,可见人类能侥幸站上食物链顶端,也只是演化带来的偶然结果。但在今天看来,这个定义并不完善,我们或许应该说,人是具有23对染色体的有机体,人类的基因组含有30亿对碱基,基因总量约为22000个,同时,人体还携带了10倍于人体细胞数量的微生物。
虽然相较于过去,我们对“我”的理解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可这依然不一定是生命的真相。演化还在继续,“造物主”也可能随时喊停,而探索未知,正是科学的意义,也是人的独特性所在。
让电动车普及、火箭回收,并意欲移民火星的商业奇才马斯克,曾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归结为第一性原理。这个概念最初源自哲学,是指透过表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每个学科都有第一性原理,演化的思想,即遗传与变异是生命的本能,这是生命的第一性原理,也是生命科学为我们提供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当你在人生选择方面,为隔代如隔山的交流鸿沟而苦恼时,演化历程会告诉你,这正是地球生命前进的动力——与祖先做出不一样选择的狼变成了忠诚的狗;两栖动物的出现也是因为有鱼选择离开水域;人之所以能够制造并使用工具,或是因为某些特立独行的祖先选择了从树上下来解放了双手(前肢)……
当你自视甚高忘乎所以时,自然历史会告诉你,人虽然自诩万物之灵,但也只是被无序的演化之手推上“王座”的生物之一,并不代表我们有权利凌驾于万物之上,或是对自然索取无度。用客人而非主人的心态看待自己与外界的关系,就能在生活中保持谦卑。
过去的500年,是数百万年人类史以来最为璀璨的500年,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在意识到了地球不是“宇宙几何中心”的真相后,却努力想要成为“宇宙精神中心”。
科技发展到今天,我们或将揭示“我们从哪里来”的奥秘,即生命起源;然而,在人工智能大热的当下,特别是ChatGPT横空出世后,相当一部分人类,尤其是其中的精英群体对于“我们往哪里去”分外悲观。如果智能可被“创造”,人类还有自由意识吗?
杨振宁先生曾言:“如果你问有没有一个所谓人形的上帝,那我想是没有的。如果你问有没有一个造物者,那我想是有的。”于是乎,我们又要开始重新审视“我是谁”这个问题。我们究竟是瓶中之脑、模式动物,还是一群真实的,因为自然规律而涌现出来的高等智慧生命?硅基生命一旦批量到来,碳基生命的前途又将如何?
带着这些问题,我建议大家不妨看看这部作品。
这是一本既轻松愉快又不失专业的科普小品。在这本书中,你能感受到,身为顶级科学家的作者有着孩童般快乐有趣的心灵。
全书从一个“旋转的大石头”,即地球起源出发,帮我们回顾了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水生到陆生,从无性到有性,从低等到高等,从本能到智能,从原始到文明这一系列演化过程。
作者文笔风趣幽默,段子横飞,把演化描述得生动有趣,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嘴上也一直是挂着笑的,特别是看到第七章《哈哈哈哈哈,我们为什么会笑?》时。这本书的插画师也非常给力,想必和作者是配合已久的老朋友了。
本书另外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跳出人类看人类”。如提到一群科学家在研究大鼠被挠时是否能感到痒,然后发现它们被挠的时候,同样会发出“吱吱”的声音。的确,人类太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忽略了众生的灵性,其原因往往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如诺贝尔奖获得者雅奎斯·莫诺所说:“那些对大肠杆菌而言是正确的东西,对大象而言也是正确的。”这句话清晰点明:贯穿生命演化史的不是物种,而是基因。所以,从基因的角度思考人类的来龙去脉、七情六欲,不仅更为合理,也会让人耳目一新。
疾病让我们对病毒有了切肤之痛,而本书也专门谈到人类疾病的历史。其实,以细菌、病毒为代表的微生物,才是这个地球上以“星球化”方式运作的“地球之王”,它们来到地球几十亿年,人类则只存在了几百万年。保持谦卑和敬畏,才是人类在这个蓝色星球上长久生存的唯一的、正确的哲学之道。
在某些情况下,病毒会威胁生命。病毒,其实是蛋白质外壳包裹着的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满了信息。这些信息有好有坏,但可能就是那万分之一的“坏消息”会对生物产生极大的破坏性影响。病毒感染后,这个蛋白质包裹着的小纸条会找到人类细胞,像万能钥匙解锁一样,把自己的遗传物质注入进去,并开始在细胞中复制。细胞就好比一间重工厂,病毒进入后开始制造自己的“飞机大炮”,消耗完一个细胞的能量后,就扩散到下一个细胞中继续复制。
聪明的病毒往往是“高感染、低致死”,甚至可以和人类共生,典型的代表就是普通流感病毒。几乎每个人都会感染流感病毒,但大概99.9%的人都不会因其致死,似乎流感病毒和人类已经达成了一致的意见:有你就有我,咱们一起往前走。
但总体来说,病毒跨越了无机和有机,介于生命和非生命之间,就像“生命森林”中成千上万只蜜蜂,传递着信息,嫁接着基因,利用着太阳的能量和地球的资源,创造出生物圈。所以,我们和病毒之间的关系或许可以是“相看两不厌”的和谐共生。
本书最后讨论了人工智能、人类永生,以及人类可能面临的大劫难。作者以谨慎乐观的态度,分析了地球曾经历的种种,但又启发大家,特别是年轻一代:应该辩证地看待科技与人文的关系。没有科技的人文或许是愚昧的,但没有人文的科技则一定是危险的。无论科技发展到何种程度,我们都不要忘记因何而出发。由此,我们才能在观星河之辽阔时深刻理解人之局限,也能在感悟自然的同时铭记人性之本。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此言不虚。生命科学也许会是伴随人类发展得最为久远的学科。
父精母血,孕育出新的生命,可称“血脉”的传承;语言、文化、习俗的延续,可称“文脉”的传承;与人共生的微生物的传递,则是“菌脉”的传承。我一直坚持认为,人类社会是“三脉合一”的产物,我们的血脉(基因遗传)、文脉(种群文化)和菌脉(共生菌群),都在世代传递着。
随着人类对基因、对生命科学的了解日渐深入,我们也会更加了解人类的历史,领悟生命的真谛。如果说生命不过是一套复杂的代码,那么我相信人类的代码中有爱。
只要人类存在,生命科学就会存在和发展下去。希望这本从生命科学视角记录和解读的“人类简史”,可以照亮我们成长、前行的路。
尹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