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动物的受精过程可没这么容易。以大熊猫为例,这些黑白相间的可爱动物成年后过着独来独往的生活,很少遇到同类。研究表明它们甚至可能懒得交配。雌性一般只会在每年春天交配一次,交配持续12~25天。但在这段时间里,她的最佳受孕时间只有1~2天——一整年只有1~2天。所以,即使一只笨拙可爱的雄性大熊猫遇到了一只雌性大熊猫,它也可能会错过这关键的时间段。是谁发明的这套机制?作为一个物种,它们是怎么活下来的呢?
难怪野生大熊猫只剩下不到2000只。与此同时,努力让圈养大熊猫繁殖的工作也令人头疼,比如在动物园里,即使动物园管理员创造了完美的环境——他们竭尽全力为大熊猫重现自然栖息地,例如给大熊猫创造共进晚餐的机会——但大熊猫仍然可能不会交配。动物园管理员注意到,它们似乎不知道如何做这件事。即使它们真的交配了,精子遇到卵子,并完成受精的可能性有多大?这种可能性很低,而且可能比我们人类低得多——女性壮年时受精的成功率大约是四分之一。
现在大熊猫繁殖的主要方法是人工授精。人们在实验室中给卵子授精,然后放回雌性熊猫体内。所以,它们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嗯,它们还没有拇指
,整天坐在那里吃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