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首诗叫《关雎》,《诗经·周南》里的一首诗,是《诗经》里的第一首诗。《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编选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取其整数称为“诗三百”,相传为孔子编订。《诗经》里的诗歌类型,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是周王朝各地的民歌;《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又按照乐调不同分为《小雅》和《大雅》,《小雅》中有一些民歌,更多的是贵族文人的个人作品;《颂》,是宗庙祭祀中用的乐歌。在《风》和《小雅》里,抒发男女爱情的民歌占了相当的比例。
《关雎》抒发的是一个男子遇见一个女子之后产生的爱慕之情。我们中国人对于美好事物的吟唱,往往是从一个男子遇到一个女子开始的,是从奇妙的爱情开始的。即使我们完全不知道那个时候诗歌的读音,但用现在的读音读这首诗,还是能体验到一种循环往复的旋律,回荡着一种和谐的美。这显示出早期的诗和音乐是高度一致的,是可以吟唱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雎鸠,是一种水鸟;关关,是它的鸣叫声。“关关关关”叫着的一对鸟儿在河的小洲上。“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指的是内心的美;窕,指的是形体上的美;淑,是指善良的、温和的;君子,指的是贵族男子,也指品德优秀的男子;逑,是配偶的意思。开头四句合起来就是,在河的小洲上,一对雎鸠相互唱和,发出关关的声音;那个美好的女子啊,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一段非常简单,讲了在河边,水鸟发出求偶的鸣叫,而一位君子喜欢上了一位淑女。
接下来第二段:“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荇菜,一种可以食用的水生植物。参差不齐的荇菜,人们顺着左右两边去采摘。“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寤,醒着;寐,睡着。那个美好的女子,深深地打动了我。醒着的时候,睡着的时候,我都想着要追求她。“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思服,思念。追求不到她,就日日夜夜思念她。“悠哉悠哉,辗转反侧。”长夜漫漫,翻来覆去,难以入眠。这一段讲了在河里面劳动的画面,就是人们顺着水流在左右两边不断地捞荇菜,而那位君子痴痴地追求那位淑女,因为追求不到而陷入失魂落魄的状态。
再看第三段:“参差荇菜,左右采之。”长短不齐的荇菜,人们从左右两边去采摘。“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面对美丽善良的女孩子,用弹琴鼓瑟来向她表示爱慕。“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这个“芼”字,一般解释为“选择”。长长短短的荇菜,人们从左边右边选择采摘。“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美丽善良的女子,君子敲钟打鼓使她欢乐。这一段也很简单,讲了采摘荇菜的场面,又讲了那位君子追求到淑女后的表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后来中国人用“琴瑟”比喻夫妻,用“琴瑟和鸣”比喻夫妻感情深厚。《诗经·小雅》里有一首诗《棠棣》,里面有一句:“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这样读下来,整首诗也很简单,就是一首情诗,是一个男子的表白。第一段因为水鸟求偶的声音,引起了这个男子对于一个女子的爱慕。第二段讲了这个男子对于这个女子的苦苦追求和思念。第三段讲了这个男子获得这个女子的芳心,与其结成了夫妻。
这种爱,发生在采摘荇菜这样一个劳动的场景中。爱情的波动,始终离不开采摘荇菜的动作。这不禁让人想起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里一个人物的说法:“美好的婚姻,就是两个人一起劳动。”这首诗里是男女两个人一起采摘荇菜,还是女子独自在采摘荇菜呢?或者,采摘荇菜只是一个虚构的背景?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朦胧的诗句加上旋律和舞蹈(后来消失了)构成了采荇菜的画面,和男子爱慕女子的画面交替出现,有一种很美的想象和感染力。
一般的解释是,“左右流之”的“流”,“左右采之”的“采”,“左右芼之”的“芼”,都是选择、采摘的意思。从头至尾,翻来覆去,描述了在水里采摘荇菜的动作。但也有学者认为,从“左右流之”到“左右采之”,再到“左右芼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左右流之”,开始的时候在水里并没有目标,只是在左右两边顺着水流捞来捞去;到了“左右采之”,是已经有了目标,采摘下来;到了“左右芼之”,是把采摘下来的荇菜作一些处理。这个过程很像男女情爱的过程:开始时春心萌动,漫无目标;然后是遇到了所爱的人,进入追求、想念的迷狂状态;最后有了结果,进入婚姻,一起生活。
这么一首简单的情歌,却成了儒家的经典文本,不断被解释出新的意义。孔子评价这首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中庸”之德的典范。《毛诗序》解读这首诗:“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意思是:这首诗里的君子是指周文王,淑女是指文王的后妃太姒,所以,歌颂后妃的德行是从“风”这种诗歌类型开始的。风,相当于讽刺的“讽”,有婉言相劝的意思:对于君王来说,是教导老百姓;对于老百姓来说,是劝导君王。《风》,流行于天下,给夫妇树立了一个榜样,进而形成了公共治理的规范。这是儒家对这首诗的基本解读。
用现在的眼光看,这首诗就是一首很简单的情歌,为什么孔子和儒家对它评价如此之高?
原因在于《易经》里说的:“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男女相爱成为夫妇,是人伦社会的开始。
当然,抛开儒家伦理化的色彩,把这首诗放在历史的背景下,也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我们要知道,这是一首约三千年前的情歌,想象一下三千年前的人类社会是什么样的?那时处在“野蛮”向“文明”的重要转型期。人类的文明,或者文化,最初的参照是动物。人本来是一种动物,在进化中渐渐成为人,具有了人性,孕育出文明,或者说文化。
首先体现在饮食、男女这两件事上。因为火的发明,人们开始吃熟食,后来就有了餐桌文明。这是人在吃这件最日常的事情上和动物的区别。
至于男女,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的雌性和雄性之间只有交配的欲望,即兽欲。而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称为男女而非雄雌,是因为有情有欲,男女之间的欲望是情欲,而不是兽欲。也就是说,当情欲出现时,人就成为人。再回看《关雎》这首诗,开头是一对鸟儿在和鸣,一个很动物性的开始。后来一个男子见到一个女子,却不再是雄性见到雌性,而是美好的男子见到美好的女子,产生了美好的感情。
这是大约三千年前人们在河边自然而然唱出来的歌,唱出了一种全新的情感:爱。这是一次巨大的觉醒,在爱中觉醒。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情感,单纯地喜欢一个人,单纯地想给一个人带来快乐。这就是单纯的爱,美好的男子单纯地爱着美好的女子。而相互吸引,才是爱的美好。
隔着三千年的时光,这样的爱放到今天依然动人,依然闪闪发光。想一想现在男女之间的种种问题,一些人把激情当作爱,一些人则把占有欲当作爱。慢慢地,诵读一下这首诗,想一想,你有没有单纯地爱过一个人?